崇善尊道 修身治平

作者 :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古人認為,「道」生萬物而賦予萬物具備了「德」,故道尊而德貴,倡導「以德配天」、「以德治世」等。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治世」,「文景之治」就是其中之一。文景,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文景時期,仁風德政,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繁榮,百姓祥和而太平。

仁政安民

西漢初年時,由於秦末以來連年戰亂,使社會經濟非常貧困。史書上記載當時的情況是:百姓無法在田地上生產,到處是饑荒。文帝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幹員,並給予他們賞賜;減免田租,把原來的十五稅一,改為「三十而稅一」,有時還「全部免去民田之稅」;減輕刑罰,廢止不合理的連坐、株連律令;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

景帝繼承了父親文帝的與民休養生息政策,也曾下詔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都不如穀物和絲麻。景帝還廣興辦學、實施仁義和禮儀教化,使民風淳樸,崇尚道德。

倡導儉約

文帝以儉約節慾自持,提出朝廷要順天而治,以民為本,厲行節約、禁止浪費,決不做擾民、傷民、害民之事。他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為了減免人民稅負,他還減少自己的開支,裁減侍衛人馬。對國家的財政開支進行節制和縮減。

《史記.律書》記載文帝時,「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於田畝,天下殷富,米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景帝時下詔不接受地方貢獻的錦繡等奢侈物品,並禁止地方官員購買黃金珠玉,否則以盜竊論罪。貴族官僚因此不敢濫事搜括,奢侈無度。這樣百姓的收入有所保障,負擔也減輕了。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國力繼續得到增強。

修身治平

文帝傚法上古聖王,謙遜克己、廣納諫言,總是擔心自己事情做得不好,愧對天下黎民。每遇到農業歉收、發生災疫等情況首先責己,並要求臣民據實指出社會上存在的問題。

例如:他在《議佐百姓詔》中說:近幾年來收成不好,又有水、旱、疾病、瘟疫的災害,我非常憂慮。想來是我的政令有失誤處?還是沒有順應天時地利、有失人和、敬奉神明不夠誠心呢?或許是百官的俸祿太奢靡、無用的事情辦得太多了?為什麼百姓的糧食如此缺乏呢?凡是能夠幫助百姓的建議,大家一定不要隱瞞,要盡職的提出來。

一次,邊境之地出現了不安寧,文帝也在詔書中自責說:「朕既不明,不能遠德,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達遠也。……中外之國將何以自寧?今朕夙興夜寐,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為之惻怛不安,未嘗一日忘於心。」文帝嚴以律己的精神令人欽佩。

景帝也非常重視以身作則,他在《令二千石修職詔》中說:我親自耕種田地,皇后親自種桑養蠶,以供奉祭祀天地和宗廟時提供穀物和祭服,為天下人民作個先導。是要天下人民努力種田和養蠶,平時就有積蓄。不以強凌弱、不以多欺少;使老人得以長壽,幼兒孤兒能順利成長。

今年收成不好,還有水旱災害,原因在哪裏呢?是不是有些奸詐虛偽的人擔任了官職,用財物作交易侵害人民?他們藉著執法的機會做壞事,這樣實在是失去了朝廷設置縣丞的用意。我命令二千石的地方官們各自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對於那些不忠於職守、昏暗不明的人,丞相要向我報告,追究他們的罪責。特此佈告天下,使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

文帝、景帝敬天意、順自然,以「愛民」、「富民」、「教民」為治國理念,親賢臣、求賢良,年歲收成不好就下詔責己,使天下人人重仁義而恥私利。據《漢書‧食貨志》記載,經過文景之治,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裏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之錢累巨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無法計算錢的數量。天下人心歸向,四海清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天裏萬物生發,夏天裏萬物成長。在中華文明的夏日裏,則是文化成長的季節…
  • 界各地都有盜墓者,他們千方百計到古墓中去偷竊埋藏了千百年的金銀珠寶,古墓往往與世隔絕,使寶物歷經千年還保存得相當完好。在這終年不見天日的古墓中,盜墓者通常會認為裡面應該是伸手不見五指。可是他們有時卻驚恐地發現,在一些古墓的拱頂上,一盞明燈投射着幽幽的光芒。
  • 海外媒體報導:網路瘋傳「起義月餅」……其文中曰:據傳,元朝統治非常殘暴,害怕漢人反抗,規定一家一戶只可以有一把菜刀,不准私藏兵器。而漢人更不甘受蒙古人統治,朱元璋欲整合抗元力量,苦於無從傳遞消息。
  • 人類最早的航天故事,可以說是由中國女性來演繹的。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中的主角嫦娥,便是人類最早的一位女「航天員」。人們把即將進入太空的首位中國女航天員,親切地稱為「嫦娥」,包含的就是這種感情。
  • 蔥鬱山川的雲飛水動,皆神韻天然,山水詩人則以新奇而雋永的筆觸,繪聲繪色的描繪出山川之美,給人以自然清新、境界開闊的特殊感受,一種超世拔俗之境悠然鋪開。
  • 秋天是一個成熟的季節,也是一個肅殺的季節。中華文明經過夏季的熱烈,迎來的是秋季的沉靜、傷感、迴響。在漢唐雄風一千多年的吹拂之下,文化的果實已然芬香四溢,等待人們的採擷。所以中華文化在這個季節裏,回味多於創造,總結多於創新。這個秋天,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是中華文明的最後一個千年。
  • (shown)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維蘇威火山爆發,噴湧而出的岩漿直衝雲霄,遮天蔽日的黑煙挾帶著滾燙的火山灰向人們襲來,僅僅十幾個小時,奢華靡爛的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城就從人類的視線中消失了……
  • (shown)每逢九月二十八日教師節,台灣各大城市的孔廟都隆重舉行祭孔大典,莊重演出佾舞。 專攻雅樂的陳玉秀教授表示,佾舞強調慎終追遠,不管是身體、聲音或動作,都在表達對祖先的崇敬之意。
  •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作為士大夫,他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法,因為有改革弊政的遠大抱負,在仕途上坎坷頗多。
  • 文化是文明的靈魂與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是修煉文化,貫通天、地、人,他決定中華文明的天人合一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