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變兩會為兩院

標籤: ,

【大紀元2013年03月08日訊】 北京人大政協兩會又在喜氣洋洋召開。港台歷來將兩會奉稱為「橡皮圖章」和「政治花瓶」,因為它們的性質、議程和景觀同各國實行立法權的議會大異其趣。沒有議場辯論、沒有官員答詢、更沒有各出其謀的抗爭鏡頭。有的是照本宣科、全場鼓掌、名流作秀、記者追星,以至酬庸群的一張張昏昏欲睡的老臉。現在又增加節目:操控自如的記者會和你追我趕的提案遊戲……習近平上台,曾寄情「憲政夢」,捍衛憲法至高無上的權威,令人鼓舞。兩會是中國憲政的最大舞台,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殆無疑義。政協享有和人大並駕齊驅的光輝,究竟是一個什麼角色?暗藏著何許中國特色?這是一個擱置了幾十年的大問題。

中共建國前夕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制定「共同綱領」,暫代憲法,1954年制憲後,政協存廢起爭議,黨內一種意見要仿照蘇聯搞兩院制,被毛拒之,批評為「二元化」,定性政協是人民團體、政黨協商機構。文革起,政協打成反革命修正主義,關閉十二年。文革後,1980年中共痛定思痛,重建體制,又提出改兩會為兩院「地區院、社會院」,各設六百人,由胡喬木成文報中央,但被鄧小平否定。八二修憲,序言中明訂政協為「統一戰線組織」。鄧一言九鼎:不搞三權分立、兩院制,可以「避免很多牽扯」。還說,政策錯了,什麼院制都沒有用。可見鄧的否定是基於維護獨裁權力的效能。到了江澤民治下,問題被升級,斥為西化、議會制、西方分化陰謀,強調「不能向兩院制傾斜」。小木匠李瑞環主席快人快語:性質不能改,「政協就是政協!」於是,兩會改兩院成為一個沒有探討餘地的政治禁區。

但是,近年大陸學界有人借中共十六大一句話「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出「借鑒兩院制操作上的有益做法」,試圖探討政協權力機關化問題。因為政協排場大,卻只有監督的權利,而不是監督的權力。被形容為「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無疑,西方議會政治是二百多年來人類政治制度的偉大成就,兩院制體現的完全是為了平衡兼顧一個國家各方面不同的權利需求。美國的眾議院參議院、印度的聯邦院人民院,照顧聯邦和各州(邦)的平衡,英國下議院上議院、日本眾議院參議院,照顧平民和貴族的矛盾,就連蘇聯最高蘇維埃之聯盟院、民族院的設計,也是為了平衡多民族的利益。因此,兩院制已經為世界眾多大國所採用。

當然,西方的議會兩院制,是和民主體制的三權分立、多黨制配套的。中國大陸名為「共和國」,即便全國人大,也不等於民主國家的國會、議會,至少其代表不是人民真正選舉產生,而是由一黨(共產黨)一手包辦。政協委員就連選舉的形式也沒有。一黨制下的兩院制,可以想見,很難具備議會政治的功能。但以憲政設計而言,有其進步意義。蘇聯憲法不僅規定了最高蘇維埃實行兩院制,還有實行「全民公決」和民族自決,各加盟共和國「都保留退出蘇聯的權利」等條款。顯示同為一黨專政國家,蘇共在憲政觀念上,比中共更為接近現代理念,因此,蘇聯的民主轉型自然沒有中國這樣艱難。這是習近平不理解的地方(他驚異蘇聯解體竟無一男兒出來反抗),中蘇之別當然和國情、歷史背景不同有關。換言之,蘇聯的政治體制不可能接受中國政協這樣非驢非馬的怪胎。

而且,從一個大國政治體制設計的合理性而言,兩院制的價值也不容否定。可以名正言順地協調制衡社會各階層、各民族、各地區的權益。徹底消除中國政協的現狀——不僅外觀上是無權有效實行「民主監督」的一個可笑的花瓶,實質上還成為利益交換和一些失意官僚、投機政痞流氓謀取不義之財的名利場。無疑,這是一個憲政改革的大項目,中共體制內的有識之士早已洞悉其必要性和正面價值,根本不存在什麼西方陰謀的後果,如果習近平有膽識擺脫前任的思想枷鎖,真正圓其憲政夢想,改革兩會體制,大有可為。

(本文是2013年3月號開放雜誌「編輯部」社評的修改補充稿)3-6香港

--原載開放雜誌

相關新聞
金鐘 : 八大能,為何十八大不能?
金鐘:欲了解共產黨應看「九評」
金鐘:江澤民 十八大最醜惡一頁
金鐘:走出傳統治國方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