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中國債市畸形 銀行曝險太集中

人氣 29

【大紀元2013年09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中國影子銀行的過度槓桿在今年六月份引爆一場錢荒 ,其後的效應是中國債市的拋售潮。當時債券價格曾大跌20%,日成交量也由今年平均的2,330億人民幣急縮至6月9日的156億人民幣。

《華爾街日報》報導,自2004年以來,中國債市規模翻五番至25.5萬億人民幣(合4 .1萬億美元),其增勢在中共推出刺激政策對抗全球金融風暴後更加明顯。據統計,發行者大多是地方政府和國營企業,民間企業佔比較少。國營企業去年發債量暴增6 0%,佔整體債市規模達92%。

國際金融研究所(IIF)統計,中國債市全球第四大,僅次於美國、日本和法國。然 而,與全球債市不同的是,中國債市非由市場主導,而是透過主管機關的笨拙修補。其缺失包括:外國投資人不准投資、對投資人的保障不足、債券評系統不夠健全,幾乎每檔債信都是最高評等且少有債信被調降的情形。

金元證券固定收益副總汪京(音譯)比喻:「比起其他國家,中國債市像個小孩。」 該公司近期也減碼了債券部位,因他認為短期有波動性風險,長期則有「市場透明度缺乏」的問題。

最令人擔心的是,大部份的中國公司債都被中國的銀行所持有和交易,有過度集中銀行體系的風險,跟其他國家投資人均勻分散的狀況迥異。

穆迪投資服務公司分析師鍾汶權表示:「銀行是中國債市最大的持有人,持有的標的包括了地方政府的投資工具。因此,倘若地方政府出現違約,他們的風險將會倍增,因為銀行不但持有其公債,也直接放款給他們。」

花旗銀行經濟學家丁爽稱:「發展債市的目的原是降低對銀行融通的依賴,但這個最終的風險又重新回到銀行端。」

此外,上海耀之資產管理中心的交易和投資部主管王影峰說,中國鬆散的債券評等體系「讓專業債市投資人很難在信貸質量和價格評估上發揮他們最大的優勢。」該公司管理的資產約20億人民幣(3.27億美元)。

金融信息科技公司統計,自2000年以來,在中國債市掛牌的2,908檔公司債中僅124檔 被調降過評等,其中有2,444檔被評為A級(或以上)。反觀美國,穆迪在去年就調降了240檔的債信,而且在美國發行的2,000多檔公司債中,僅420檔被穆迪評為A級(或以上)。

在中國債市,目前共有三個主管機關管轄三種不同類型的債券:央行負責監管短期和 中期票券的發行,發改會負責核准國營企業公司債的發行,證監會則負責上市中小企業公司債的核准。

惠譽評級分析師高俊傑(Terry Gao)稱:「這幾個主管機構之間需進行許多合作, 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風險管理要求標準。」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中國債市「黑天鵝」事件 或將影響金融業
法媒:中國銀行業的巨大恐懼 建行處風暴中心
外媒:中共放開借貸利率 效果可能背離北京意願
外媒聚焦:大陸央行放開貸款利率保國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