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人龍鳳胎獲西澳高考最高獎

人氣 15

【大紀元2014年01月14日訊】喜歡數學、音樂和方便麵的華人龍鳳胎贏得了2013年西澳最負盛名的高考獎項中的兩個。

隨著引人注目的2013年西澳高考成績揭曉,一對華人姐弟龍鳳胎吸引了媒體的眼球。上週四,獲得西澳高考學術最高獎的姐姐蔡潤俐(Katerina Yunli Chua)和其同樣出色的弟弟蔡潤賢(Alexander Yunhian),在父親陪同下,於大紀元辦公室接受了記者採訪。

西澳歷史上成績最好的雙胞胎

儘管只早了一分鐘出生,可能因為是女孩子的關係,潤俐儼然是大姐姐的樣子。就讀於聖希爾達聖公會女子學校(St Hilda’s Anglican School for Girls)的潤俐,做為總成績狀元贏得了今年的西澳比茲利獎(Beazley Medal)。弟弟潤賢就讀於基督教堂文法學校(Christ Church Grammar School),緊隨其後排在總成績獎的第五位。

儘管這是西澳歷史上第二次雙胞胎同時贏得總成績獎(general exhibitions),但是蔡氏姐弟的成績是史上第一次雙胞胎同時獲得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排名最高分99.95。作為西澳高考學術的最高獎比茲利獎,自其1984年開始以來近30年的歷史上,從姓名上判斷,有11名華人獲得此殊榮。此次潤俐是自2006年以來獲得該獎的唯一華人。去年的比茲利獎得主因母親是華人而有一半的華人血統。

17歲的蔡氏姐弟學習相同學科——高中數學3C/D、專項數學(specialist mathematics,11和12年級數學課程中難度最高的一門)、物理、化學、文學和音樂。除了贏得去年西澳高中畢業考試的全能最好成績之外,潤俐還贏得了一個總成績獎、一個化學單科狀元(course exhibition)和四個優秀科目獎(certificates of distinction,成績排名前0.5%)。潤賢贏得了一個總成績獎、一個數學單科狀元和三個優秀科目獎。

亦競爭,亦關愛

澳式足球西岸球隊(West Coast)的鐵桿粉絲潤俐表示,儘管她預計到有機會得到99.95分,但是她沒想到會成為西澳最好成績獲得者。姐弟倆同時上網查成績,潤俐先查到,因為潤賢的電腦死機了。潤俐很高興他們取得了同樣的ATAR成績,而且一點也不介意和弟弟一同分享鎂光燈。她說:「我看到自己的成績時,我希望他也能得到。如果不是兩個人都做到的話,那一點也不好玩。」

這對謙遜的少年表示,他們並不過分競爭,因為他們上的是不同學校。潤俐說:「有些事你可以表現很好,但事實上卻不真正擅長。」潤賢表示,事實上他們的書桌在同一房間,這意味著如果需要題目答案,他們可以互相幫忙。潤俐說:「他經常幫我做數學題。」

ABC的成才之路

對於最喜歡哪個學科,潤俐表示很難選,她很喜歡化學,主要是因為她的化學老師上課很生動。而最不喜歡的科目,潤俐說是體育。說到此,蔡爸爸不好意思的說:「華人通常都不喜歡體育,我也如此。」

雙胞胎的父母——兒科醫生蔡福龍(Hock Leng Chua)和全科醫生邱怡文(Wendy Khoo)表示,他們對兩個孩子感到非常自豪,姐弟倆從很小年紀的時候就顯示出學習成績卓越的跡象。蔡醫生說:「潤俐三歲就開始閱讀,潤賢一直對數學和音樂感興趣。」

儘管父母來自馬來西亞,姐弟倆都是在蘇比亞克(Subiaco)的上帝之聖約翰醫院(St John of God Hospital)出生。兩人在Applecross小學上到4年級。潤賢贏得了音樂獎學金轉學到基督教堂文法學校,潤俐在8年級的時候獲得了一個學術獎學金而轉到聖希爾達聖公會女子學校。

潤俐表示她每天晚上花3-4個小時做功課。儘管他們都有Facebook賬戶,可從來沒用過,也從沒想過要在Facebook上炫耀他們的成績。潤俐說:「我想這麼做很殘酷,因為在每年的這個時候,不是每個人都開心的。」

潤賢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和音樂,他曾在國際奧利匹克數學競賽中贏得銅獎。他休息的時候會彈奏肖邦的鋼琴曲和看體育電視。談起對學好數學有何建議,潤賢表示,要保持邏輯思考,而潤俐給出的建議是,對不同題目,不要只是簡單地套公式,要嚐試用不同方法解決。

兩個少年都是出色的音樂家,他們都獲得了很多大學學生才會達到的高水平音樂技能。潤賢擁有音樂執照文憑(Licentiate diploma in Music),潤俐擁有副文憑(Associate diploma),比潤賢的級別低一級。而下一年的目標,潤賢要攻下澳大利亞音樂考試委員會的最高級別Fellowship in Music,潤俐則希望能取得音樂執照文憑。

潤俐開玩笑說,她是一個懶惰的音樂學生,如果她練習彈鋼琴半個小時的話,就是很不錯的一天了。她其它喜歡的消遣方式是在eBay上搜索毛絨玩具或瓷狗,以及看美國情景喜劇碟片《天才理論傳》(The Big Bang Theory)。

由於姐弟倆的父母和幾個近親都是醫生,就不奇怪兩人都計劃學習醫學了。二人均表示,他們希望通過學醫,有機會能幫助更多的人。目前他們有西澳大學、悉尼大學等幾個選擇。

接受大紀元採訪,喚醒中華根

蔡爸爸18歲時從馬來西亞到澳洲求學。他講廣東話和客家話,蔡媽媽講福建話,不同的方言使得家裏的溝通語言只能是英文。蔡爸爸因此遺憾地說:「孩子們不懂華文。」但是令蔡爸爸吃驚的是,潤俐寫出了簡體的「潤俐」二字。對於潤賢的華文名,蔡爸爸自己都無從記起,專程回去請教了老祖母,得以尋到這個根。

儘管不講華文,生長於華人家庭的蔡氏姐弟在飲食上保留了華人口味。潤賢最喜歡糯米雞,潤俐則最喜歡雞飯。吃麵的時候兩人都會用筷子,儘管潤俐表示她拿筷子的方式是錯誤的。對即將到來的華人新年,潤賢說他們會用吃「撈魚生」(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過農曆新年時的特色賀年食品,有「風生水起」及「越撈越旺」的意頭,據說起源於粵菜,在馬來西亞發揚光大)的方式慶祝。

好成績竅門:吃方便麵

當被問及能取得和她一樣好成績的技巧時,潤俐的建議非常簡單:「吃方便麵。」但是她限制自己每週只能吃兩次。她說:「這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如果你今天感覺很糟,你就只想吃方便麵。」潤俐最喜歡Indomie的洋蔥雞口味,潤賢則喜歡Mama方便麵。

相關新聞
西澳大學籌劃在礦區建校區
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
西澳大學被擠出世界100強
2013年西澳高考成績揭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