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博社村兩成家庭製毒 幹部充當保護傘

人氣 458

【大紀元2014年01月03日訊】廣東汕尾陸豐市博社村是當地涉毒「第一大村」,該村有1.4萬人,兩成以上家庭直接或參股生產冰毒。陸媒日前報導稱,當地黨政部門幹部充當毒販保護傘的就有14人,除了村幹部外,還有陸豐公安局幹部及當地派出所所長和警察等。

幹部和警察成毒販保護傘

據大陸媒體報導,中共汕尾人大代表、博社村村支書蔡東家於去年12月29日被抓。作為當地的幹部,彼時的他正帶著幾個馬仔在惠州找辦案警察,想辦法「撈」出了其出事的堂弟——製毒販「開山元老」蔡良火。

據悉,蔡東家早期參與制販毒,這兩年主要充當保護傘。博社村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蔡漢武是另一把保護傘,其涉嫌參與販毒和行賄。被捕前,蔡漢武在家睡覺,其家裏被搜出350公斤成品毒品。

據介紹,陸豐冰毒製造集中在三甲地區(甲東、甲西、甲子三鎮),而博社村則是陸豐地區涉毒的「第一大村」。博社村、西山村、濠頭村村子不大,但家庭作坊式的製毒模式幾乎傳遍全村,而博社村更是形成堡壘。該村村民姓蔡,有1.4萬人,兩成以上家庭直接或參股生產冰毒。

「禁倒製毒垃圾」成公告

博社村將毒品作為支柱產業,村裡總是瀰漫著一種化學品異味,污水橫流,地表水被嚴重污染。

「菜園毀了!荔枝園也毀了!」有村民表示,現在連水也毀了,冰毒成了斷子絕孫的產業。據村民介紹,由於生產冰毒需要大量的電力,原本脆弱的農村電網滿足不了需求,因此經常斷電,一斷就是一兩個星期,所以基本上每家每戶都配備了發電機。

由於博社村人口密度極大,村道狹小,房子低矮,有限的空間無法滿足存放冰毒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需求,有村民便直接將原材料和半成品存放在屋與屋之間不到一米寬的過道上,有的會用迷彩網遮起來,也有人在自家弄個密室小規模製造冰毒。

在博社村村口,垃圾堆放處曾立了一個落款為「村委會」的告示牌:嚴禁亂倒製毒垃圾!在村裡的空餘地帶和暫未建房的宅基地上,堆滿了近兩米高的垃圾,臭味難聞。據稱,這些垃圾都是製作冰毒所產生,從流出的污水就可以辨別出來。

製毒村民配弓弩土製手雷 還有AK47

去年,博社村有37名涉毒人員被網上追逃,其中18人竟一直躲藏在村子裡,從未離開。

廣東省公安廳禁毒局邱偉向陸媒稱,博社村2000多棟房屋緊挨著,類似城中村。村裡大片房屋是平房,少部份是小樓,密密麻麻的小道連大車都無法進出。村裡還有明哨暗哨,外面的交通要道設有探風點。

邱偉稱,當地黨政機關幹部還有很多狐朋狗友,一有風吹草動立即通知。警察一進村時,村裡兩三百輛摩托車就會將他們團團圍住,村裡的路上會被放下釘板,樓上會砸下石頭。村民手裡有仿製槍支,甚至還有AK47、土製手雷、弓弩等殺傷性武器。此外,村民還可能將製毒使用的鹽酸、硫酸從高處撒下。

廣東汕尾陸豐市博社村是當地涉毒「第一大村」,該村有1.4萬人,兩成以上家庭直接或參股生產冰毒。(大紀元資料室)

製冰毒也可「轉型升級」

陸媒報導稱,此前,陸豐使用外地的麻黃草製造冰毒,從內蒙古、安徽等地收購來的麻黃草整車整車地運往陸豐,一卡車就能滿滿地裝上十幾噸。經焚燒、浸泡等一系列工序後,1噸麻黃草可以提煉出6、7公斤麻黃鹼,經過加工後又可以製成約4公斤冰毒。

然而,製毒者開始放棄麻黃草進行「轉型升級」,他們從福建龍巖購買一種叫溴基丙酮化學品,通過化學合成冰毒。

據稱,冰毒的製造生產工序越來越簡單,週期也越來越短,產量更大,價格也更便宜。1公斤冰毒從以前的幾十萬元,到現在的1萬元,甚至7000元也有交易。

(責任編輯:徐亦揚)

相關新聞
中共大米金錢換核試冰毒 朝鮮毒品攻占東三省
江澤民治下軍隊向菲律賓年走私12億美元「冰毒」
毛骨悚然 江澤民身邊高官曝江竟吃這些東西
加邊境局收繳中國進口冰毒原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