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過則喜與文過飾非

font print 人氣: 845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現在文字上都是有著很深刻的內涵。現在談兩個成語「聞過則喜」和「文過飾非」。前一個「聞」是聽聞的聞,後一個「文」則是文章的文。這兩個詞所表達的是面對自身錯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孟子曾誇獎孔子的學生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後來南宋的思想家陸九淵在《與傅全美書》中用這一典故,擴充了關於知過必改的含義,歸納爲「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意思是聽到別人說自己有過錯,應當表示歡迎和高興,虛心接受意見;知道自己的過失應當不隱諱、不避諱,不自欺欺人;而改正自己的過錯應當不怕別人議論,不怕丟面子,不怕改過的困難。

改過,就是改正過失或錯誤,這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種道德修養,是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古人認爲,即使是聖賢,也難免有過失。《左傳》上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只有勇於改過,才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改過是對自己行為的積極修正,所以是值得讚揚的事。

《論語.子張》中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所說的話:「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人犯錯誤不可避免,尤其是君子之過,更像日、月蝕一樣被人看的清清楚楚。對於自己的過失,如果他認真的改正,人們仍會像以前一樣敬仰他。

敢於承認錯誤,能够正視錯誤,堅决改正錯誤,是一個人對待錯誤的正確態度。唐太宗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大紀元圖片庫)

一次,太宗出行至洛陽,嫌地方供應的東西不好而動怒。魏徵當即勸諫道:「隋煬帝爲追求享樂,到處巡遊,供求無厭,弄得民不聊生以至滅亡。今聖上得天下,正應當接受教訓,躬行節約,怎能因為天下供應不好就發脾氣呢?如果上行下效,那將成什麽樣子!」太宗於是接受他的批評。

有一年,陝西、河南發大水,不少地區遭災,太宗却要建飛龍宮。又是魏徵上書反對,說隋煬帝大修行宮臺榭,干戈不休,把人逼上絕境,最後招致滅亡,皇上要引以爲戒。後說服太宗停建這項工程,並把備用的木料都送到災區救濟災民。

貞觀二年,太宗得知隋朝舊官鄭仁其有個女兒生得天姿國色、博學多才,想納爲妃,册封的詔書已經寫好。

魏徵聽說鄭女早已許嫁陸氏,於是面諫太宗:「陛下爲天下萬民的父母,應愛撫百姓,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自古有道之君心裏總是想著百姓,住在皇宮裏,想著百姓是否有家室的歡樂。鄭氏之女已許嫁別人,陛下卻想娶至後宮,這哪裏是為民父母者應做的事情呢!」

魏徵說得太宗無言以對,馬上停止册封,讓鄭氏之女仍歸陸氏,並自責道:「聽說鄭氏之女已受人禮聘,朕下詔册封的時候沒有詳審,這是朕的過錯。」

由於唐太宗能聽大臣們,特別是魏徵這樣的諍臣的勸諫,糾正了不少過失,因此他才能開創「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這與他能實踐「聞過則喜」有很大關係。

(大紀元圖片庫)

那麽再說「文過飾非」這個詞,前面提到的《論語.子張》中還記載了子夏所說的話:「小人之過也,必文。」這是「文過飾非」一詞的最早出處。唐代的劉知幾在《史通.惑經》一書中正式用了「文過飾非」這個詞,意思是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裏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是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是錯了。如果知錯不改,還故意加以掩飾,甚至「聞過則怒」,那不僅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還會為人所不齒。

相傳古代的周厲王,橫徵暴斂,虐待百姓,激起了人民的憤懣。厲王對別人的指責置之不理,而且讓人去「監謗」,發現有人議論、咒駡厲王,就立即抓去殺頭。在周厲王的鎮壓下,人們敢怒不敢言,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目光相互交換眼色。

厲王十分得意說:「我能治人們的誹謗了!」對此,召公曾多次提醒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出召公所料,國人不堪忍受,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民衆暴動,周厲王因此逃走他鄉。

(大紀元圖片庫)

三國時的官渡之戰,原本袁紹强於曹操,在資歷、名望、地形和兵力上,袁紹都占有明顯的優勢。謀士田豐認爲「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衆雖少,未可輕也。」田豐的策略是:「不如以久持之」就是打持久戰,這個「坐逸待勞」之計很有見地。

可惜袁紹不僅不採納,還以「擾亂軍心」的罪名將田豐打入牢房。當袁紹强行征戰大敗而歸後,不但不承認錯誤,反而怕被田豐譏笑,把田豐處死於獄中。這種愛面子、耍權威、知過不改的態度,正是袁紹由强變弱,最後落得一敗塗地的重要原因。

對待錯誤的態度是「聞過則喜」還是「文過飾非」,取决於一個人的境界和胸懷,也是一個人道德修養水準的體現。遺憾的是,現代很多人卻往往「文過飾非」、聞過則諱、聞過則捂,甚至聞過則拒、聞過則怒。

這樣做表面上似乎保住了面子,但卻失去了一個糾正錯誤,提升自己的機會,如果因此而鑄成更大的錯誤,那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來彌補,這不是很愚蠢的表現嗎?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要勇於面對缺點和錯誤,努力做到「聞過則喜」。只有在後天不斷自省、不斷糾正自身錯誤的過程中,才能逐漸提升自己的修養和境界,成為一個俯仰無愧於天地的人。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造恐怖的特務機關東廠
  • 這事發生在元朝年間,廣東的盜匪,渡過長江,占據瓜州和鎮江兩地。朝廷派大軍,集中水軍兵船在焦山,堵住他們順江入海之通路。水軍中有一名姓李的,原來是軍船上的舵工,因勞積資深當上了把總。他行為放肆,經常夜間出去搶劫。
  • 人都有缺點和犯錯的時候,以權勢壓人,最多只能讓人表面服從;而寬恕大度待人,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心。魏霸就是因為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待人寬恕,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周圍人都很信任、服從和尊敬他。
  • 若是能夠把報應二字反覆思考,擇善而從,恭慎自己,順應天理,那麼心就會與天道相合,靜則雜念不起,動則萬善相隨,自然就會得到善報。如果有人的心行與此相反,那麼惡報也是避免不了的,因為不善之人,他們欺騙掩飾的行為,為神明所察見,以至於減少他們的福分與壽算,憂患也就會跟著接踵而來。
  • 中秋詩是明月的詩,人們把思念、祝福寄託於明月,詩中所蘊涵的意境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
  • 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中秋月如圓盤,象徵團團圓圓。人們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 祁天宗這個人自恃有才學而驕傲自大,尤其不信神佛,經常隨意謾罵。下雨柴濕,他叫書僮劈開木作的神像燒火。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康熙皇帝倡導尊德崇道,實行仁政德治,他說:「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矣。」他言傳身教,嚴於律己,堪稱內聖外王的典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