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与文过饰非

font print 人气: 845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在文字上都是有着很深刻的内涵。现在谈两个成语“闻过则喜”和“文过饰非”。前一个“闻”是听闻的闻,后一个“文”则是文章的文。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是面对自身错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孟子曾夸奖孔子的学生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后来南宋的思想家陆九渊在《与傅全美书》中用这一典故,扩充了关于知过必改的含义,归纳为“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意思是听到别人说自己有过错,应当表示欢迎和高兴,虚心接受意见;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不避讳,不自欺欺人;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不怕别人议论,不怕丢面子,不怕改过的困难。

改过,就是改正过失或错误,这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是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古人认为,即使是圣贤,也难免有过失。《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只有勇于改过,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改过是对自己行为的积极修正,所以是值得赞扬的事。

《论语.子张》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所说的话:“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犯错误不可避免,尤其是君子之过,更像日、月蚀一样被人看的清清楚楚。对于自己的过失,如果他认真的改正,人们仍会像以前一样敬仰他。

敢于承认错误,能够正视错误,坚决改正错误,是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唐太宗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大纪元图片库)

一次,太宗出行至洛阳,嫌地方供应的东西不好而动怒。魏徵当即劝谏道:“隋炀帝为追求享乐,到处巡游,供求无厌,弄得民不聊生以至灭亡。今圣上得天下,正应当接受教训,躬行节约,怎能因为天下供应不好就发脾气呢?如果上行下效,那将成什么样子!”太宗于是接受他的批评。

有一年,陕西、河南发大水,不少地区遭灾,太宗却要建飞龙宫。又是魏徵上书反对,说隋炀帝大修行宫台榭,干戈不休,把人逼上绝境,最后招致灭亡,皇上要引以为戒。后说服太宗停建这项工程,并把备用的木料都送到灾区救济灾民。

贞观二年,太宗得知隋朝旧官郑仁其有个女儿生得天姿国色、博学多才,想纳为妃,册封的诏书已经写好。

魏徵听说郑女早已许嫁陆氏,于是面谏太宗:“陛下为天下万民的父母,应爱抚百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君心里总是想着百姓,住在皇宫里,想着百姓是否有家室的欢乐。郑氏之女已许嫁别人,陛下却想娶至后宫,这哪里是为民父母者应做的事情呢!”

魏徵说得太宗无言以对,马上停止册封,让郑氏之女仍归陆氏,并自责道:“听说郑氏之女已受人礼聘,朕下诏册封的时候没有详审,这是朕的过错。”

由于唐太宗能听大臣们,特别是魏徵这样的诤臣的劝谏,纠正了不少过失,因此他才能开创“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这与他能实践“闻过则喜”有很大关系。

(大纪元图片库)

那麽再说“文过饰非”这个词,前面提到的《论语.子张》中还记载了子夏所说的话:“小人之过也,必文。”这是“文过饰非”一词的最早出处。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一书中正式用了“文过饰非”这个词,意思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里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是错了。如果知错不改,还故意加以掩饰,甚至“闻过则怒”,那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还会为人所不齿。

相传古代的周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激起了人民的愤懑。厉王对别人的指责置之不理,而且让人去“监谤”,发现有人议论、咒骂厉王,就立即抓去杀头。在周厉王的镇压下,人们敢怒不敢言,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目光相互交换眼色。

厉王十分得意说:“我能治人们的诽谤了!”对此,召公曾多次提醒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出召公所料,国人不堪忍受,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众暴动,周厉王因此逃走他乡。

(大纪元图片库)

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原本袁绍强于曹操,在资历、名望、地形和兵力上,袁绍都占有明显的优势。谋士田丰认为“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田丰的策略是:“不如以久持之”就是打持久战,这个“坐逸待劳”之计很有见地。

可惜袁绍不仅不采纳,还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田丰打入牢房。当袁绍强行征战大败而归后,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怕被田丰讥笑,把田丰处死于狱中。这种爱面子、耍权威、知过不改的态度,正是袁绍由强变弱,最后落得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

对待错误的态度是“闻过则喜”还是“文过饰非”,取决于一个人的境界和胸怀,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准的体现。遗憾的是,现代很多人却往往“文过饰非”、闻过则讳、闻过则捂,甚至闻过则拒、闻过则怒。

这样做表面上似乎保住了面子,但却失去了一个纠正错误,提升自己的机会,如果因此而铸成更大的错误,那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弥补,这不是很愚蠢的表现吗?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要勇于面对缺点和错误,努力做到“闻过则喜”。只有在后天不断自省、不断纠正自身错误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成为一个俯仰无愧于天地的人。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造恐怖的特务机关东厂
  • 这事发生在元朝年间,广东的盗匪,渡过长江,占据瓜州和镇江两地。朝廷派大军,集中水军兵船在焦山,堵住他们顺江入海之通路。水军中有一名姓李的,原来是军船上的舵工,因劳积资深当上了把总。他行为放肆,经常夜间出去抢劫。
  • 人都有缺点和犯错的时候,以权势压人,最多只能让人表面服从;而宽恕大度待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心。魏霸就是因为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待人宽恕,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所以周围人都很信任、服从和尊敬他。
  • 若是能够把报应二字反复思考,择善而从,恭慎自己,顺应天理,那么心就会与天道相合,静则杂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自然就会得到善报。如果有人的心行与此相反,那么恶报也是避免不了的,因为不善之人,他们欺骗掩饰的行为,为神明所察见,以至于减少他们的福分与寿算,忧患也就会跟着接踵而来。
  • 中秋诗是明月的诗,人们把思念、祝福寄托于明月,诗中所蕴涵的意境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
  •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中秋月如圆盘,象征团团圆圆。人们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祁天宗这个人自恃有才学而骄傲自大,尤其不信神佛,经常随意谩骂。下雨柴湿,他叫书僮劈开木作的神像烧火。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康熙皇帝倡导尊德崇道,实行仁政德治,他说:“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矣。”他言传身教,严于律己,堪称内圣外王的典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