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說中「因果報應類」詩詞選

作者 :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441
【字號】    
   標籤: tags:

古語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種學說,而是宇宙的法則和自然規律,道家《太上感應篇》中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因果報應思想更是佛家的根本思想之一。

傳統文化賦予中國古典小說以道德教化為主題,因此古典小說中存在著因果報應主題,各時期各類小說(筆記、傳奇、話本、章回小說)中都有表現因果報應思想的作品:勸人為善,遵從天理,為自己的行為和未來負責。

古典小說中有大量相關詩詞出現,與小說的主題、人物、情節有機融合,即普遍存在「有詩為證」的現象,發揮著認識、教育、審美等諸般功能,抑惡揚善,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以下摘錄一些:

一、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二、從來天運總循環,報應昭彰善惡間。信是冥冥原有主,人生何必用機關?

三、善哉真善哉,作善果無災!善心常切切,善道大開開。
  莫教興惡念,是必少刁乖。休言不報應,神鬼有安排。

四、自古機深禍亦深,休貪富貴昧良心。簷前滴水毫無錯,報應昭昭自古今。

五、奸狡休誇用智深,誰知敗露出無心。勸君不必遮人目,上有蒼蒼日鑑臨。

六、右調〈南柯子〉
天地寥寥闊,江湖蕩蕩空,乾坤廣大盡包容。定盤打算,只不漏奸雄。

七、蒼蒼不是巧安排,自受皆由自作來。善惡理明難替代,影形業在怎分開。
  突當後報驚無妄,細想前因信正該。此事從來毫不爽,不須疑惑不須猜。

八、善惡忠奸唯天曉,因果報應何必惱。平生所為但順天,富貴榮華將君找。

九、繇來白屋出公卿,到底窮通未可憑。凡事但存天理念,安心自有福來迎。

十、官居極品富千金,享用無多白髮侵。惟有存仁並積善,千秋不朽在人心。

十一、前程暗漆本難知,秋月春花各有時。
   靜聽天公分付去,何須昏夜苦奔馳。

十二、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十三、利名何必苦奔忙,遲早須臾在上蒼。
   但學蟠桃能結果,三千餘歲未為長。

十四、塞翁得馬未為喜,塞翁失馬未為憂。
   須知得失循環事,自有天公在上頭。

十五、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岳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十六、得失枯榮總在天,機關用盡也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無藥可自延卿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甘貧守分隨緣過,便是逍遙自在仙。

十七、乾坤浩大,日月照鑑分明;宇宙寬洪,天地不容奸黨。
   使心用術,果報只在今生;善布淺求,獲福休言後世。

十八、世事番騰似轉輪,眼前兇吉未為真。
   請看久久分明應,天道何曾負善人。

十九、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二十、人生百歲古來少,紅塵勞碌何時了。
   富貴貪心只不回,使盡機關又已老。

二十一、名利虛花水上鷗,酒色財氣似牽牛;
    眼前逍遙容易過,久後終是一枯骸。

二十二、人人盡說清閒好,誰肯逢閒閒此身?
    不是逢閒閒不得,清閒豈是等閒人?

二十三、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舉意已先知。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於災異,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朝廷專門有欽天監這樣的機構來監測天象、地震等,有關人員要收集相關情報,提出建議上報皇帝。一旦出現災情,皇帝要發表「罪己詔」,反省自己是否失德,要避殿、減膳、罪己、求言等,以補過失;地方官要去懺悔,分析發生災害與人心的因果關係。
  • 們在之前的幾期節目中從不同角度談了中國古典傳奇中的警世內涵,今天再來講講這樣一個主題——
  • 常州有一位生來就不能講話的人,姓蔡,名字忘記了,人們都叫他「蔡啞子」。他的家,世代居住在城北面的青山莊。因為家裏生活貧困,他就以行乞為生。
  • 諸葛亮十七八歲的時候,隱居在南陽臥龍崗,在那裡搭了個茅庵,一邊開荒種地,一邊發奮讀書。
  • 中華漢字是神傳文字,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古人造字時,把自己的道德標準也融入了構字之中,「字小乾坤大」,反映出古人的正統信仰、道德至上、天人合一思想。一個方塊字,就是一方天地,漢字的形像呈現著宇宙乾坤的萬象紛呈、蘊含著造化的神秀靈氣。
  • 萬物源於水,水擁有著多項特殊能力。水與人類的生命竟如此的雷同......
  • 代,金陵有一位和尚,嗜酒裝瘋,人們叫他瘋和尚。他時常預言人的禍福,事後驗證,奇準無比。人們都非常佩服他,請他預測吉凶的人很多。
  • 張機(約公元148~219年),字仲景,南陽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傳世,該書被後世人稱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而他本人則被歷代醫家尊為「醫聖」。
  • 中華易理術數的開源是《河圖》、《洛書》,然而現在留傳下來的那兩張簡單的點陣圖,對現代人而言,晦澀難懂,讓人研究不透。如能洞悉其淵源與傳承脈絡,依循中華文化的脈絡,便能領會中華文化的內涵。
  • 孝節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傳統四字道德準則。忠、孝是中國古代社會道德的價值觀,與做人應堅守的「節」,與人類應遵循之行為標準「義」一起,成為主流社會觀念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