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樸心雕刻童趣 丁宗華找回傳統美(上)

作者︰文、攝影/ 王金丁
font print 人氣: 49
【字號】    
   標籤: tags:

臺灣木雕藝術家丁宗華的作品〈畫面〉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時,一群小學生好奇地站在木雕前看著,猜不出兩個木頭人玩著什麼遊戲。帶隊的老師向他們解說了,大家還是張著疑惑的眼睛互望著,老師又一遍一遍地解釋,小學生終於嘻嘻地笑出聲來,模仿著木雕小孩,互相追逐著用手指頭彈對方的耳朵。

彈都沒彈到,有的小學生就「唉呦唉呦」地喊著痛,高興地嬉鬧起來,老師趕緊伸著食指豎在嘴上,小學生們才靜了下來,卻仍輕聲偷偷笑著。

〈畫面〉木雕是臺灣「2014年全國美術展」銅牌的得獎作品,丁宗華將半世紀前孩童簡單的遊戲刻在樟木上,樟木香裡飄盪著兩個小孩不同的心情。

一個微偏著頭,左手掌緊緊地貼護著耳朵,抿著厚厚的下嘴唇,一臉不願意受罰的表情,另一個則兩腳踩著優雅的姿勢,仰著頭,睜著眼睛尋找最好的角度,右手掌撐著微彎的膝蓋,穩住了下盤,左手瞄準受罰者的耳垂,準備瞬間彈出指頭,痛擊對方。

這時他的嘴唇微張,丁宗華將勝利者的神情刻了出來,而孩童衣衫的自然皺褶,也表現了當時簡樸的生活情境。

以木雕創作保留傳統文化

雕刻神像將近四十年的丁宗華,二十年前從臺北回到故鄉雲林時,發現以前兒時的東西都不見了,覺得非常可惜。在四湖鄉的工作室「藝境木雕坊」裡,他望著自己的木雕作品嘆息著說:「在鄉村裡已經看不到像牛車、石磨、穀亭畚(儲穀倉)那些舊的東西了。」

他帶著相機到處找這些舊的東西,拜訪鄉村的老人,很幸運地拍到了一個稻草做的古老的穀亭畚,讓他興奮不已。幾年後,他買了數位相機,希望用影像將這些東西永久保留下來,再去拍時,那個穀亭畚已經爛掉了。他感慨地說:「我對舊的東西特別有感情,我想用自己的能力把它保留下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那一刻,他有了想以木雕創作來保留傳統文化的念頭,「書本是平面的,木雕能讓人看到實體的東西,可以讓下一代了解先人真實的生活情況。」

他指著木櫃上題名為〈開襠褲的童年〉的木雕說:「那是以前的孩子在晒穀場上到處跑、遊戲的情景,那時的生活簡單,無憂無慮,卻過得很快樂。」

丁宗華刻刀下的木頭顯露了兩顆不同的童心,除了人物姿勢造型的自然勻稱外,更隱約透出了藝術家幽默而嚴肅的心思。

木雕〈開襠褲的童年〉曾在2009年獲得雲林縣「第五屆文化藝術獎」,丁宗華在樟木上雕了兩個小孩,穿著開襠褲的男孩雙手扶著膝蓋彎下腰來時,屁股自然的露了出來,背上的衣服把木頭弄成了皺紋,丁宗華的刀法將樟木的質樸散發了出來。男孩調皮的從兩腿間望著後面的女孩嬉戲,哪裡知道女孩正抱著雙手蹲了下來,張著眼睛,仔細端詳著眼前裸露天地間的兩片小屁股。

丁宗華笑著說:「他看她,她看他,男孩也不知道女孩看的是什麼。」一次,一個老阿婆走進工作室來,看到這兩個自己童年時代的小孩時,望了好久,才慢慢地笑出聲來。丁宗華說,阿婆笑得眼角都流出了眼淚。

兩個木雕孩子的身體,一高一低,一前一後,一站一蹲,一個望向後方,一個驚奇的看著前面。木頭顯露了兩顆不同的童心,除了人物姿勢造型的自然勻稱外,更隱約透出了藝術家幽默而嚴肅的心思。

北上學藝 鍛鍊雕刻基本功

丁宗華國中畢業後為了幫助家庭生計,背著行李離開家鄉雲林,來到臺北學習神像雕刻,幾年的學徒過程,雖然吃了不少苦,卻磨練了木雕的基本功夫。他張開手掌,掌心有一條明顯的刀痕:「從磨粗紙開始學起,將師傅初步刻好的神像用粗紙磨得很平滑,磨久了手會很痛,那是最苦的階段。

師傅看你磨得差不多了,才讓你拿刻刀,又是另一層的功夫了。剛開始連刀子都拿不穩,更不要說斟酌用刀的力度了,有時刀柄須要抵在胸前,做久了胸口磨得很痛,而且不小心就會割傷手,但還是要忍耐。」

過去師傅教一批學徒雕刻神像,用的是分工方式。拿來一塊原木,師傅先刻一個雛形,然後用刀修光,將形狀修飾得更完美,接著就是開面,人家第一眼看的就是神像的面,開面就須要更深的功夫了。

再來是磨粗紙,接著是打底,早期用的是黃土,打底後再磨一次粗紙,要將木頭表面磨得更平滑,最後牽線、安金、上色。一尊神像要經過一層層繁複的工序。

丁宗華說木雕的功夫很深奧,每個階段師傅怎麼做,都得記住:「衣服的柔軟度怎樣才能刻得好,開面的師傅如何刻出表情的神韻,該斯文就斯文,該威武就威武,每一部分都要配合的好。到了最後的階段,只因打底做得不好,就可能前功盡棄。」

「師父告訴你這樣做不對,應該怎麼做,我們一遍一遍地學,經過幾個月後,再來看當時做的東西,你會發現怎麼那麼醜,那就是技術進步了,功夫就是這樣慢慢磨出來的。」

有時候刻不好或不聽師傅的話,被師傅罵了,會產生挫折感,傷心時就會想念家鄉的親人,晚上坐在窗前寫信回家,眼淚都滴到信紙上,那時才感到親情的溫暖。後來才發覺,雖然被師傅罵了,雕刻的技術及心智卻在這個過程中成長。

丁宗華指著櫃上曾入選嘉義市「十六屆桃城美展」的作品〈阿嬤,我是誰〉說:「看到這個木刻,就會想起當學徒時被師傅責備而思鄉的心情。」

木刻〈阿嬤,我是誰〉刻出了祖孫的心情,小孫子從祖母背後,用雙手緊緊地幪住了祖母的眼睛,自以為聰明地問:「阿嬤,我是誰?」阿嬤當然了解孫子的心思,故意迷惑了一陣,等到親情玩夠了,最後才在兩人的笑聲中,高興的打開兩代間天真的謎團。

有趣的是,藝術家在小孫子頭上刻了一撮古畫上童子的頭髮,相對祖母海浪般的燙髮,時空差距雖在天壤,樸實的心卻是一致的。再細心審視木雕,樂享天倫的阿嬤身體已顯露福態,藝術家的雕刀也沒有放過,而她的嘴唇是平靜的,小孫子的嘴線卻是一抹勝利的微笑,從他翹墊起的腳尖就能了解,是費了多少力量才得到的。

藝術家善良、悲憫的心情,從雕刀上自然的流露了出來。

本文轉自第387期【新紀元週刊】「人物特寫」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主辦的第三屆「100年海外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培訓班」1日上午在波士頓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舉行,由培訓專案主持人、慧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賴美智女士主持開業式。
  • 美加地區華語文教師與文化教師相當歡迎的海外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培訓班,100年全新課程已經完成規劃,即將開放網路報名。今年的培訓課程仍延續民俗藝術、民俗舞蹈、民俗體育、行政研習等四大主軸,分二梯次在美加地區辦理11個場次培訓,預定培訓600名民俗文化種子教師。
  • 由中華民國僑委會舉辦的「第三屆海外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培訓班」,在上週五(1日)開業後,經兩天半高質量、密集型的培訓,於3日圓滿結束。參加培訓的40多名「學員」們都覺得時間過的太快,課程豐富而且實作經驗多,收穫相當豐碩。學員們都有信心在弘揚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美好事業中越做越好,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寬容和深刻的內涵。
  • 廣州水城所形成的獨特民俗文化與地域風情,也成了今日為人所推崇的嶺南文明經典。千百年來,粵人是「以舟為室,視水為陸,浮生江海者」的水上居民,他們單純而固執地相信,水神能給人們帶來平安、幸運。
  • 天后,又稱媽祖、天妃、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 大嬸婆創意學校訂於6月18日週六在聖荷西台灣會館舉辦「客家風情趣味 學習」的免費教學﹐包括毛筆書法、繪畫、客語電子書、大嬸婆與小聰明卡通教學與客家歌舞等。並有客家美食品嚐﹐如擂茶、粢粑(客家麻糬)、艾粄等。
  • 玄武帝君為古神話中的北方太陰之神或水神,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為四方之神。因北方是水位,武帝司水,故人們稱玄武帝為北帝,又稱之為水神。
  • 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2011中華文化青少年夏令營」2日至7日在大熊湖舉行,2日上午在洛僑中心舉行啟營授旗,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龔中誠主持授旗儀式,並致贈20個大西瓜為參加學生老師打氣。
  •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