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宮廷舞(一):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

作者:茹之
font print 人氣: 557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國宮廷舞是伴隨著古代宮廷的出現而形成、確立和發展,在中華璀璨的文化史上留下了絢麗多彩的篇章。

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當時人們相信鬼神,因此國家無論大事小情,都要占卜問卦,進行祭祀活動,是故當時的舞蹈多在祭祀和慶功時表演。

傳說啟喜好歌舞,根據《竹書紀年》記載,他曾下令舞《九韶》。雖然舞蹈的內容今人已無法知曉,但或可猜測是與祭祀有關。《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還有一則記載,說啟到天帝處,從天上得到《九辯》和《九歌》兩部樂舞作品,帶回人間,於是他又製成《九韶》。

到了夏朝末帝夏桀時,其宮殿中竟有女樂三萬人,淫樂之聲震響全城(《管子.輕重甲》)。其樂舞崇尚奢華,而其本人耽於淫樂,終至國亡。

取代夏朝的殷商與夏一樣,尊侍鬼神。凡祭祀等「禮」舉行時要伴以歌舞。商人用音樂與神鬼對話,將歌唱給神鬼聽。樂舞成為人們進獻、侍奉、娛樂神鬼,是人神溝通的重要手段。有時商王還親自舞蹈,比如殷墟甲骨文中就記載了商王為祭神而表演的舞蹈《羽舞》。

商朝滅亡後,隨之建立的西周王室制定了一整套詳細的禮樂制度,標誌著中國宮廷舞的正式確立。「禮」指祭祀、朝饗等儀式,「樂」指伴隨「禮」進行的樂舞。周代的禮樂制度有兩條基本內容,一是規定等級,二是規定伴隨禮的樂舞基本是雅樂。

根據周代禮樂制,不同場合、身分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所用樂器也不同,等級十分森嚴。

據《周禮.春官》記載:如祭祀天神,「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祭地時,「乃奏太簇,歌應鐘,舞《咸池》」。祭山川,「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祀四望時,要「奏姑洗、歌南呂,舞《九韶》」。

享先妣時,要「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享先祖時,要「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兩君相見,用大雅〈文王〉;諸侯設宴招待來訪使臣用小雅〈鹿鳴〉、〈四度〉、〈皇皇者華〉。又如天子祭祖用的《雍頌》,士大夫則不能用。

在周雅樂中,器樂、舞蹈、歌唱往往分別進行,並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與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彈奏樂器瑟或簧管樂器笙伴奏,器樂即所謂「金奏」,是鐘、鼓、磬的合奏。「金奏」規格很高,只有天子、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單用鼓。

當時可以看到「六代樂舞」,即黃帝時的《雲門》、堯時的《咸池》、舜時的《九韶》、禹時的《大夏》、商時的《大濩》、周時的《大武》。

周代的宮廷舞主要在以下場合表演:

一、用於祭祀

《周禮.地官》記載:「舞師的任務包括:教習兵舞,在祭祀山川時帶領人們舞蹈;教習帗舞,在祭祀社稷時帶領人們舞蹈;教習羽舞,在祭祀四方之時帶領人們舞蹈;教習皇舞,在大旱祈雨時帶領人們舞蹈」。「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

二、用於巫禮

《周禮.地官》記載:「司巫掌管群巫,如果國內發生大旱,則帶領群巫跳舞求雨。此外,在祭祀百物之神時,跳兵舞、帗舞」。

三、用於驅疫

四、用於教育

《周禮.地官》記載:「樂師掌管國學之政,來教育貴族子弟學習小舞(指年幼時學習的舞蹈)。」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通過學習樂舞,使這些貴族子弟可以舞《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音律和諧,舞蹈應節,就可以用來祭祀天神、人鬼、地祇,這樣邦國和睦,萬民和諧,賓客安撫,遠人臣服,萬物興盛。

五、用於宴享

當時表演的舞蹈有弓矢舞等。

西周時的宮廷舞在殷商樂舞的基礎上,在「以德配天」的觀念下,將宮廷舞向禮儀性上發展,而弱化了它的娛樂功能。舞蹈主體是雅樂舞,其特徵就是肅穆、崇高。

比如,周天子在冬至日和夏至日祭祀時,當天子登壇禱告時,舞隊獻上《雲門》和《咸池》,舞者疾徐適度、進退有序、雍容有加,凸顯莊重神聖、中庸寧靜的特點。

《左傳》記敘了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看雅舞時的感慨。當他看見跳《象簫》、《南龠》舞說:「美哉,猶有憾!」看見跳《大武》舞說:「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當他看見跳《韶濩》舞時說:「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

看見跳《大夏》舞說:「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看見跳《韶箾》舞他說:「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從中可見,季札評價甚高的《韶箾》舞,是因為「德」到達了極點,其寬厚仁大沒有甚麼樂舞可以超過它。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室權力的衰落,曾經建立起來的禮樂制度也開始崩潰,一些諸侯開始越禮使用樂舞。

比如《論語》中記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僭於上也。」與此同時,被指斥為「鄭衛之音」的「新樂」(倡優女樂)也進入宮廷,使原先的雅樂受到民間俗樂的影響。

為此,孔子發出「惡紫之奪朱,惡鄭聲之亂雅樂」的感慨。從此,民間俗樂舞開始進入宮廷,並逐漸與之融合。

此外,這時的宮廷舞的娛樂功能加強,舞蹈更加輕盈、飄逸、柔媚,使其更具美感,為後世宮廷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比較流行的是細腰長袖之舞。我們從以下的記述中可以一窺端倪。

《楚辭》曰:「二八齊容起鄭舞,袵若交竿撫案下。」又曰:「翾飛兮翠曾,(曾,舞也。言舞工巧似翠鳥之舉。)展詩兮會舞。」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
  • 現在世界上音樂學院的聲樂教育,基本上教的是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美聲唱法。而在中國古代,有比這種美聲唱法更好的聲樂技術。
  • 隨著民間俗樂舞在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宮廷,自西周以來提倡的中國宮廷雅樂舞在保留以往莊重、崇高的同時,也開始吸收俗樂舞;俗樂舞在中國宮廷舞中開始占有一席之地,這首先體現在管理俗樂舞機構的設立。
  • 漢代宮廷舞的發展,為中國宮廷舞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而介於這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則是高潮來臨前的準備階段。
  • 大唐宮廷舞種類之繁、式樣之多、分類之細、技巧之高超,非是以往歷代王朝可比。
  • 唐朝樂舞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最為絢麗多姿的一頁。
  • 宋代宮廷舞表演形式有別於唐代的一個最重要特徵是「隊舞」,和有情節、表述人物故事的「大麴歌舞」的出現,共同特點是典雅規範。雖然在唐代已經出現了隊舞,如《菩薩蠻隊舞》和《嘆百年隊舞》,但宋時出現的隊舞高度規範化,不過基本是承襲唐代舞蹈,缺乏創新。
  • 元朝是由蒙古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宮廷舞蹈除了具有濃郁的本民族特點外,還融入、吸收宋代宮廷大麴歌舞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
  • 明代宮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禮儀性隨著滿清帝國的建立有了新特點。由於清朝亦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宮廷舞蹈除了因襲前朝之外,還融入了滿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特色。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