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宮廷舞(五):兩宋時期

作者:茹之
font print 人氣: 240
【字號】    
   標籤: tags: ,

在經歷了大唐宮廷舞高度發展時期後,宋代宮廷舞走入一個新階段,即高度規範化。

宋代宮廷舞表演形式有別於唐代的一個最重要特徵是「隊舞」,和有情節、表述人物故事的「大麴歌舞」的出現,共同特點是典雅規範。雖然在唐代已經出現了隊舞,如《菩薩蠻隊舞》和《嘆百年隊舞》,但宋時出現的隊舞高度規範化,不過基本是承襲唐代舞蹈,缺乏創新。

根據《宋書.樂志》記載,隊舞分為「小兒隊」和「女弟子隊」,每類又分為十個獨立的隊舞

「小兒隊」共七十二人,一為柘枝隊,跳舞的人穿五色的綉羅寬袍,戴胡帽,繫銀帶;二為劍器隊,跳舞的人穿五色的綉羅襦,頭上裹交腳襆頭,紅羅綉抹額,帶器仗;三是婆羅門隊,跳舞的人穿紫羅僧衣,緋色的褂子,執錫檣拄杖;四是醉胡騰隊,跳舞的人穿紅錦襦,戴氈帽;五是諢臣萬歲樂隊,跳舞的人穿紫緋綠羅寬衫,頭裹簇花襆頭。

六是兒童感聖樂隊,跳舞的人穿青羅生色衫,繫勒帛,總兩角;七是玉兔渾脫隊,跳舞的人穿四色綉羅襦,繫銀帶,頭戴玉兔冠;八是異域朝天隊,跳舞的人銀束帶,頭戴夷冠,手執寶盤;九是兒童解紅隊,跳舞的人穿紫緋色綉襦,繫銀帶,頭戴花砌鳳冠;十是射鵰回鶻隊,跳舞的人身穿盤雕錦襦,手持射鵰盤。

「女弟子隊」共一百五十三人,一為菩薩蠻隊,跳舞的人穿緋色窄砌衣,戴捲雲冠;二為感化樂隊,跳舞的人穿青羅生色通衣,背梳髻,繫綬帶;三為拋球樂隊,跳舞的人穿四色綉羅寬衫,繫銀帶,奉繡球;四是佳人剪牡丹隊,跳舞的人穿紅生色砌衣,戴金冠,剪牲丹花;五是拂霓裳隊,跳舞的人穿紅仙砌衣,碧霞帔,戴仙冠,紅綉抹額。

六是採蓮隊,跳舞的人穿紅羅生色綽子,繫暈裙,戴雲鬟髻,乘綵船,手執蓮花;七是鳳迎樂隊,跳舞的人穿紅仙砌衣,戴雲鬟鳳髻;八是菩薩獻香花隊,跳舞的人穿生色窄砌衣,戴寶冠,執香花盤;九是彩雲仙隊,跳舞的人穿黃生色道衣,紫霞帔,冠仙冠,執旌節、鶴扇;十是打球樂隊,跳舞的人穿四色窄綉羅襦,繫銀帶,裹順風腳簇花襆頭,執球杖。

上述二十個隊舞分別在宋代宮廷祭祀、典禮、宴享時表演。

除了上述隊舞外,宋代還出現了溶詩歌、念白、隊舞和故事情節於一體的「大麴歌舞」,而且有了角色的分工與名號,如手執竹竿、指揮舞隊上下場並念誦致辭的人叫「竹竿子」,大概相當於今天的節目主持人。

「竹竿子」又 叫「參軍色」,在表演時,引導舞隊上場叫「勾隊」,表演完畢,招呼舞隊退場叫「遣隊」或「放隊」;舞隊後面的樂隊叫「後行」;獨舞演員叫「花心」,與「竹竿子」有台詞對白…等。

唐代大麴還是單純的歌舞套曲,分為「散序」、「中序」和「破」,一般長幾十段。而宋代大麴則比較短小,只截取一部分表演,稱為「摘遍」。演出時,歌舞通常從「中序」開始,也有的從「入破」以下截用。僅以《劍舞》為例,來了解一下宋大麴的表演程序。

《劍舞》表演開始,「竹竿子」最先上場念誦詞,然後指揮舞隊上下場。表演內容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
「樂部唱曲子,作舞劍器曲破一段」。(舞罷,二人分立兩邊。又有兩個穿著漢裝的人出來,對坐,桌上設水果)「竹竿子」介紹舞蹈的背景,介紹楚漢相爭時的鴻門宴。接著樂部唱曲子,曲劍器曲破一段。

又有兩人上場,一人舞蹈,想要行刺右漢裝者;另一人舞蹈進行阻擋。二人舞畢,兩跳舞的人退場,兩穿漢裝者也退場。從上述的介紹和舞蹈可知,這段表演講述的是甚麼內容。兩個穿漢裝者,一為劉邦,一為項羽;舞劍者,行刺者為項莊,阻擋者為項伯。

第二部分:
(復有兩人唐裝出,對坐。桌上設筆硯紙。跳舞的人一人換婦人裝立)「竹竿子」念白。然後樂部唱曲子,曲劍器曲破一段。二跳舞的人,一男一女對舞。這段表演講述的是盛唐著名舞蹈家公孫大娘舞《劍器》的故事。

著婦人裝的跳舞的人,即公孫大娘,舞劍「做龍蛇蜿蜒曼舞之勢」,英武矯健。兩個穿唐裝者,一為著名書法家張旭,一為詩聖杜甫。桌上所設筆硯紙,既表現張旭「草書大進」,也表現杜甫「麗句新成」,指其名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通過《劍舞》的表演程式,可知大麴表演一般都有一個主題,並展示一定的歷史故事內容,配以簡單的人物扮演,再輔以與故事情節相符的抒情歌唱和音樂伴奏,就構成了一種以歌舞為主的簡單舞劇。

當然,並不是所有宋代大麴都重視人物、情節,也有一部分大麴不含人物和情節,只有對白、音樂和舞蹈,與唐代大麴更為接近,所不同的是具有「隊舞」的程式。比如《採蓮舞》。

除了上述二十隊隊舞以外,大麴中也包含著相當的隊舞,如《太清舞》、《漁父舞》、《花舞》、《劍舞》等。史料記載,宋代大麴至少有四十套,著名的還有《南呂薄媚》、《降黃龍》等。

宋代宮廷除了隊舞、大麴歌舞外,許多唐代優秀的舞蹈如《胡旋》、《白紵》、《前溪》、《綠腰》等舞蹈依然獨立存在。

宋代舞蹈高度規範化為戲曲舞蹈奠定了基礎,但消極影響卻是限制了舞蹈情感的抒發。

遼代在會同九年(公元946年)從汴梁得到中原雅樂、散樂,自此有大麴,成為宮廷宴享、慶祝活動中的重要表演節目;金太祖阿骨打於天輔年間 (1117~1122年)攻打遼國,得到遼大麴,後金人滅北宋,又得到北宋大麴。因此遼、金大麴也十分興盛。金人大麴的舞旋表演已發展為以兩人對舞為主。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宮廷舞是伴隨著古代宮廷的出現而形成、確立和發展,在中華璀璨的文化史上留下了絢麗多彩的篇章。
  • 隨著民間俗樂舞在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宮廷,自西周以來提倡的中國宮廷雅樂舞在保留以往莊重、崇高的同時,也開始吸收俗樂舞;俗樂舞在中國宮廷舞中開始占有一席之地,這首先體現在管理俗樂舞機構的設立。
  • 漢代宮廷舞的發展,為中國宮廷舞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而介於這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則是高潮來臨前的準備階段。
  • 大唐宮廷舞種類之繁、式樣之多、分類之細、技巧之高超,非是以往歷代王朝可比。
  • 唐朝樂舞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最為絢麗多姿的一頁。
  • 元朝是由蒙古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宮廷舞蹈除了具有濃郁的本民族特點外,還融入、吸收宋代宮廷大麴歌舞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
  • 明代宮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禮儀性隨著滿清帝國的建立有了新特點。由於清朝亦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宮廷舞蹈除了因襲前朝之外,還融入了滿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特色。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