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

唐太宗治世禮樂備

作者:太平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 ,

唐太宗很重視雅樂正音,想振興文化教育事業。於是,就命令太常卿祖孝孫校正宮商,起居郎呂才研習音韻,協律郎張文收考證律呂。讓他們刪去那些蕪雜散濫的,整理出標準規範的音律。

於是,整理編製出敬神的樂曲、慶功舞蹈,很快在國內傳播開了。

初時,祖孝孫認為江南梁、陳等地的樂曲多摻雜著吳、楚的小調,北方周、齊一帶的樂曲多用的是胡戎的伎藝。於是他悉心探索北南樂曲的不同風格,再參考古樂曲,創作了大唐雅樂,以著十二律,各順其月,以序為宮,叫旋宮。

按《禮記》上載:偉大的樂曲與天地相和。《詩經.序》上說:太平時代的音樂以安定為樂曲的題旨,他的政事就通和,因此又創作編製了十二和的樂曲,共三十曲八十四調。

祭奠天地以黃鐘為宮,祭奠大澤以大呂為宮,祭奠宗廟以太簇為宮。至於一年四季在五郊祭迎五帝祈求豐年時,就隨月用律為宮。起初,隋朝的樂官只用黃鐘一宮,扣七鐘,餘下的五鐘懸在那裡不扣。

到了祖孝孫創造旋宮之法後,十二鐘都扣,再沒有懸在那裡不扣的了。當時,張文收非常通曉音律,認為肖吉所製的樂譜不怎麼詳細,他研究考查了歷代的音律沿革,截取竹管製成十二律來吹,用來標誌十二旋宮。

唐太宗(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太宗又召張文收在太常卿祖孝孫手下工作,讓他協助祖孝孫審定雅樂。太樂古鐘十二,人稱啞鍾,沒有人能通曉演奏它的辦法。張文收用樂律調節它,發出的聲音才暢徹悅耳,通曉音樂的行家們都佩服他的技藝高超。

張文收被太宗授與協律郎的官職,待到太常卿祖孝孫過世後,張文收開始又採集祭祀天、地、 宗廟的樂曲,進行仔細地刪改、整理、編纂,終於使樂教完備了。

唐太宗平定劉武周的叛亂後,河東的百姓當道載歌載舞來慶賀。軍士們爭相演奏秦王所作的古歌《破陣子》。後來,樂官將這首古歌編入《樂府》。《破陣樂》演奏時,軍士披戴鎧甲,手執戟矛,邊歌邊舞,用來象徵征戰衝殺的場面。《慶善樂》演奏時則人們隨著樂曲舞動長袖、踢腿曳屣,用來象徵文德昌盛的景象。

(資料來源:《國史異纂》、《譚賓錄》)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北京密雲縣和順義縣的交界處,有一座山叫黍谷山,當地百姓千百年來傳頌鄒衍吹簫的故事。
  • 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敬天保民是人們一直傳承的美德。上天有好生之德,造就生命與萬物,天心是最慈悲、仁愛的,至德至善。古之聖賢君子無不敬天體道而愛護人民、仁民愛物。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作為神傳文化之一的中醫也是玄妙精微。特別是其治病的神跡以及名醫的事蹟在正史中都有記載,而這些正是中醫的精華。
  • 4月26日下午,神韻世界藝術團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肯尼迪藝術中心歌劇院(Kennedy Center Opera House)的第十場演出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許多觀眾都表示,演出給他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