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辨別盜賊的郤雍

font print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

據《東周列國志》記載,西元前593年,晉國饑荒,盜賊蜂起,執政荀林父非常擔憂,尋訪國中善於察盜之人,有一個叫郤雍的人非常善於測度,曾經在市井間遊走,忽指一人為盜,派人拘捕審訊,果然就是盜賊。

荀林父問:「何以知之?」郤雍說:「我觀察這個人眉睫之間,看見市中之物有貪婪之色,看見市中之人面有愧色,聽說我的到來有懼怕之色,從而判定此人乃是盜賊。」

郤雍每日可以捕獲盜賊數十人,市井悚懼,而盜賊卻越來越多。

大夫羊舌職對荀林父說:「元帥任郤雍以獲盜也。盜未盡獲,而郤雍之死期至矣。」 荀林父驚問:「郤雍何故?」

羊舌職說,一個人連深淵裡的魚都能看清楚是不吉利的;聰明的都可以判斷誰隱藏了什麼東西的人,必定會為人所怕,那麼他就會很危險,依賴郤雍一人的明察,不能夠全部捕獲群盜,群盜合力卻反而可以反制郤雍,郤雍的死期就要到了。

不到三日,郤雍偶然間獨行到郊外。群盜數十人,合而攻之,將郤雍殺害。荀林父聞訊後也憂憤成疾而死。

晉景公聽說羊舌職有先見之明,便把他召來問道:「你對郤雍一事預料得非常準確,然而如何平息盜賊你有無良策呢?」

(fotolia)

羊舌職認為,用智慧對抗智慧,就像用石頭壓草,草還會從縫隙中生長出來;而以暴禁暴,則又如同用石頭去擊打石頭,兩敗俱傷,兩塊石頭都會破碎。因此,治理盜賊的根本方法應該是從內心改變盜賊,對其進行正確引導,使他們有廉恥之心,不再去做鼠偷狗竊之事,而不應以抓捕更多的盜賊為本事。

如果君王能在國內推行選賢授能的政策,使百姓中有才能的人處於上位,沒有才能的人會自我教化,約束自己,那些誤入歧途的人必然會改邪歸正,盜賊怎麼會多到成患呢?

景公又問道:「當今晉國誰是善人,你不妨推舉一人。」

羊舌職回答說:「無如士會。其為人,言依於信,行依於義;和而不諂,廉而不矯;直而不亢,威而不猛。君必用之。」士會就是范武子,羊舌職稱讚范武子言而有信,遵守道義,與人和睦而不諂媚;正直廉潔卻不違反常態,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所以極力推薦。

等到士會平定赤狄凱旋回朝,晉景公就任命士會代替荀林父,而且加封太傅之職,改封於范,士會成為范姓之祖,即范武子。他將緝拿盜賊的科律條文全部廢除,專以教化勸民為善。於是奸民都逃奔到秦國去了,盜賊銷聲匿跡,晉國大治。

晉國兩次治盜,方法不同,結果迥異,何也?老子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民不重德,才是亂而不治的根本原因。以嚴刑苛法使人畏懼,無異於揚湯止沸,如果利誘多於畏懼,人人鋌而走險,生死不怕,法令滋彰,反而弄巧成拙。荀林父、郤雍治盜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此。

君子務本,范武子看到了問題的本質,他自己有君子之風,以身作則,對百姓則修德崇禮,教化勸善,使人知廉恥,守禮義,採用的是釜底抽薪的良方,因而晉國得以大治。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顏回是春秋末期魯國人,十三歲從學於孔子,畢生力行師教。據《論語》中記載:顏回敏而好學、德行出眾、志向遠大、尊師重道,真正能夠做到「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多次受到孔子的讚許,被後世稱為「復聖」。
  • 語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言志,是詩人作詩的總目的,表達詩人的志向、理想和抱負等。
  • 裴諶、王敬伯、梁芳三個人結爲超脫世俗的好友。隋煬帝大業年間,這三個朋友一齊進白鹿山學道。然而,他們經過十幾年的修煉內功,採集仙藥,歷盡了辛苦艱難,卻仍然什麽也沒得到。
  • 現在中國人在黃曆新年期間見面時,互相之間經常要說的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希望彼此發財似乎成了最好的祝願。現代人如此看重錢財,在這一點上與古人在觀念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期的右丞相,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之一。然而在他青年時期卻有一段可遇不可求的仙緣。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