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隨筆:逐綠而居

文/櫻子

人氣 20

【大紀元2015年05月04日訊】我家前花園,左邊一株白樺,右邊一株白樺。那躲在房宇後,高高冒過屋子頂、樹冠如巨傘般撐開的,是一棵長在後花園的大白楊。白楊樹邊上還並立著一株楓樹。兩樹都年歲大了,高大繁盛,綠葉遮擋大片藍天,枝頭掛住縷縷白雲。楊樹夏季如一幢碧塔,楓樹秋天一團火紅。寒冬來臨,齊齊褪盡紅綠,光禿著枝椏給百鳥一個歇腳、賣眼風的家。

買這棟房子是在2012年。先生在英國大學工作的收入,除去稅費、養老金,付了房租和賬單,我們精打細算過日子,四年後終於攢夠一筆不小的首付,足以在英國按揭買房。那時先生剛剛謀得英格蘭中東部一座大學的終身教職,我們決定搬離劍橋到他工作的城市買房安家。反覆研究地圖,搜索資料,最終在地圖上圈定區域,那裏被兩片綠色環繞。調查了這個區域與先生上班的距離,還有治安、教育、生活便利設施等,我就下定決心,期待著在那兒安家了。

人與住房是講緣分的。那年五月,我從劍橋驅車趕來,經過一片林蔭大道,轉幾個彎,爬上灑滿陽光的和緩山坡,一眼看到這棟紮著牌子「 For sale」的屋宇,房前屋後有好幾棵高大綠樹,我一下子就愛上了它。家鄉有俗語云:樹窩子裡出秀才。我暗想:這就是我的家了!

屋前兩株白樺正當時,皮白葉青,小小碧葉帶著精緻的鋸齒邊,千千萬萬綴在赭色細枝條上,隨風搖曳,如少女一頭秀髮。房屋代理人請我進屋。因是老人的房子,裝修並不時尚,但是屋內每個房間都很寬敞,光線明亮,樸實整潔,很適合我們這樣有兩個小孩子的家庭。及至踏入後院,仰頭望見那兩株巍巍然的碧綠楊樹及楓樹,瞬間就被這棟房子徹底征服了。

看完房子和前後花園,我即刻去勘察地圖上那些綠色。原來那一大片綠色竟是一個佔地3000畝的大公園。這園子本是一個古老莊園,裡面的建築物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設計傑作,距今有400多年曆史。園中綠地起伏,一望無垠,木豐樹森,湖泊寬廣,成群的野鹿、松鼠、狐狸,還有天鵝、綠頭鴨、加拿大野鵝和諧共處。二十世紀初,莊園主把它無償捐獻給了國家,1926年成為對公眾開放的大公園。地圖上那小片綠色則是街前一座小山。說是小山,實則不小,山上種滿橡樹,山林茂密,小徑如繩,兩邊黑莓綠籐恣意蔓延。山坡忽上忽下,高處需手足並用攀爬,低窪野草瘋長,人行其中,淹沒無影。山頂上別有洞天,平地開闊,綠草茵茵,有孩子們的遊樂場及足球場。邊上是大片灌木林,一條白白山逕依偎著樹林逶迤遠去,把人帶向綠林深處。充滿妙趣的山林!一個理想的家園!從山上下來,我就撥通房產中介電話,滿心歡喜地給了offer!

那年暑假,我們搬進了這個家。第二天外面晴朗,耳邊忽然「嘩啦啦」一片聲響,我對孩子們說:「下大雨了!」兒子在後花園嬉笑,說:「媽媽,是這棵樹!」跑到園中,原來是白楊樹萬千綠葉在風中奏出的聲響。風大時,那綠葉轟鳴堪比教堂管風琴的樂聲。我告訴兒子白楊樹在唱歌,兒子說它唱的是一支歡樂的歌。會唱歌的白楊樹,也常常給從事科研工作的先生帶來靈感。他喜歡坐在二樓臥室那張劍橋大學某學院淘來的朱紅皮面書桌旁,面對半窗白楊綠葉,時而沉思,時而「噠噠」地敲擊鍵盤。

生活安定後,一日有閑,我將後花園的植物細細數了樹,不多不少,恰恰二十四種,正如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一年到頭,花園裡的綠色生命帶來多少美景。落雪後,知更鳥啄食頂著白雪的冬青紅果。初春時,迎春花綻開一抹鵝黃。四月茉莉花開,園中一片沁人心脾的幽香,立在茉莉灌木旁,像在洗一個花澡。五月看薔薇白花,九月賞薔薇紅果。盛夏密蒙花盛開,紫色小花朵密密裝點著一穗穗的花塔,引來斑點蝴蝶和藍蜻蜓繞她翻飛。那時,我喜歡扯了繩子在花園中晾曬被子,讓棉花吸進含著花香和陽光的空氣。中午搬出小木桌,放在花園中央吃午飯。孩子們在幾床被陽光照耀白得晃眼的被子中鑽來鑽去玩鬧,我和先生坐在草地上,怡然享受大自然賜予的芬芳生活。

我們一家常常到小山上探索大自然,看樹木在春天發芽,看松鼠們捧食橡果,翻開石頭觀察喜濕的西瓜蟲如何驚慌失措。我們也到大公園裡跑步、踢球,或者就是沿湖漫步一圈。有兩件事必做,一是八月間,全家出動到山裡採摘新鮮黑莓,做成黑莓蛋糕分享給鄰里;二是大雪天,去大公園那個坡度合適的山丘滑雪。

離開了中國「蜘蛛網」網住的水泥高層住宅,我在英國的地面上逐綠而居。在這綠色的草木中,身心舒展,漸漸恢復生命的元氣,正如荷爾德林的詩句,「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責任編輯:曹鶯飛

相關新聞
英倫隨筆:一個小男孩兒眼裡的世界有多詩意?
英倫隨筆:彼得和昆妮的生活與往事
英倫隨筆:劍橋學車記
英倫隨筆:房客阿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