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裔學生升學不「抗壓」 誰之過

人氣 37
標籤: , ,

【大紀元2015年06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綜合報導)6月初,美國加州聖馬利諾16歲高中女生胡米拉(Mira Hu,音)在SAT考試後離家出走,留言說是因為SAT考試帶來的壓力太大。加上最近多個亞裔團體集體狀告哈佛大學對亞裔學生不公平設限,引發美國主流媒體開始討論亞裔家長對成績和名校的看重,以及對亞裔成功理念進行探討。對華人家庭來説,在美國社會,家長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理念,如何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脫穎而出,避免不必要的悲劇,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旗下新聞網站「Quartz」6月11日報導,當時,胡米拉焦慮的父親在接受KTLA-TV電視新聞採訪時表示,自己的女兒「很完美」,但也許正是要成為「一個完美孩子」所造成的壓力,才使得像胡米拉這樣的學生感到焦慮。

報導說,關於美國大學錄取標準的討論在亞裔社區也正在熱烈探討。討論的焦點是大學招生是應該基於全面審查,還是應該主要或只依靠高風險大學入學考試。亞裔美國人法律保護和教育基金(Asian American Legal Defense and Education Fund)的艾米爾‧吉列爾莫(Emil Guillermo)形容這次討論堪稱亞裔社區的內戰。

關於SAT考試成績不足以成為大學招生的主要或唯一標準的討論已經有很多,但是,這類高風險考試給學生(特別是對高中生和大學生)帶來的精神層面的影響,卻探討得不夠充分。

關於美國大學錄取標準的討論在亞裔社區也正在熱烈探討。討論的焦點是大學招生是應該基於全面審查,還是應該主要或只依靠高風險大學入學考試。圖為韓國的SAT考場。(ED JONES/AFP/Getty Images)

升學造成亞裔學生壓力大

6月6日,胡米拉在參加完SAT考試後選擇「自我失蹤」,隨後她發短信給自己的哥哥說,考試讓她幾乎崩潰,自己就偷跑了。

去年9月,北加州一個華人家庭發生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劇,一名學業優秀到SAT獲得滿分2400分的17歲華裔學生,因申請多所名校被拒、被錄取的最好學校為UCSD(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他嚥不下這口氣,選擇了用煤氣自殺。當時也在公寓內的父親一同身亡。

最近一年,也有加州高中名校華裔學生因壓力過大而臥軌自殺的案例。

「Quartz」報導說,心理健康研究人員都很清楚,青少年和年輕人出現焦慮、抑鬱情緒或自殺想法的風險較高。約1/3大學生曾出現嚴重抑鬱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同時,高中生中焦慮情緒狀況也讓那些重視精神健康的人感到擔心。

報考大學的過程是造成這種焦慮的主因之一,很多學生此間都埋頭於密集的考試。報導說,雖然社會不平等允許一些學生另闢蹊徑,但大部分學生還是被激勵要進入一所名校。亞裔家庭孩子面臨這種壓力更大。

學生們被要求抓緊分分秒秒準備大學申請,對付SAT等標準化考試。亞裔社區一些中產或富裕家庭中,家長們在大學預備項目上不惜巨資,對孩子生活每個方面進行細緻管理。

對成功的期待造成的壓力

報導說,在這些家庭,失敗不能被接受。在社會學家珍妮弗‧李(Jennifer Lee)和周敏(Min Zhou,音譯)出版的新書《亞裔美國人成功悖論》(The 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中,對亞裔社區家庭「強調成功」和「成功框架」給孩子帶來的巨大壓力進行了探討。簡單說,孩子們被告知,自我價值體現在能否進入哈佛這樣的名校。

北加州岡恩高中學生、韓國移民Ryeri Lim對《舊金山雜誌》(San Francisco Magazine)表達了因競爭造成的壓力,他說:「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沒有把我的時間花在刀刃上,不夠努力。這種失望深藏在心中。」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馬特‧瑞泰爾(Matt Richtel)說:「當我開亞裔心理健康研討會時,很多大學生有類似的焦慮,此外,我們的社區也未能公開討論這種壓力。」

美國大學看重學生性格的多樣化

能夠成為哈佛錄取的幸運學生,卻是那些有獨特和引人注目故事的人。(Robert Spencer/Getty Images)

CNN最近刊載了專欄作家楊致和(Jeff Yang)《亞裔父母 你們的孩子不是機器人》(Asian Parents: Your Kids are not Robots)一文。文章中說,在美國的亞裔孩子,正在為進入頂尖大學而努力。人們一向對亞裔學生有這樣的觀念:數學理科很好,表達能力欠缺;勤奮卻缺乏主見;負責但缺乏創造力,就如「機器人」一樣,只能複製和克隆。

文章稱,「整體評估」是美國大學招生分析學生的一種方式,考核因素除成績外,還有興趣愛好、經驗、文化、種族、民族多樣性包括在內。即使投訴哈佛大學的亞裔組織也認為,雖然「整體評估」有歧視亞裔學生的因素,但也不能將學術和考試結果作為競爭的唯一指標。

與許多亞洲國家(中國、韓國、日本等)不同的是,美國大學不把單一的國家標準化考試結果作為申請大學的唯一指標,且這樣的做法有充分理由:這樣做可避免學生集中在「學習測試」上而沒有時間或精力去追求感興趣的東西,而興趣愛好可幫助人們豐富自己性格、拓展視野,成為更有趣的人。

文章說,那些亞裔家長成長在以標準化考試和上大學為人生重要目的的環境下,很多人的教育理念被考試和分數限制。在他們看來,激情、創意和想像力似乎在大學申請中不那麼重要。但是這些「怪癖」卻常能吸引招生人員,當面對大量考試分值在「99」以上的申請學生,SAT成績是2400分還是2228分變得不重要。而能夠成為哈佛錄取的幸運學生,卻是那些有獨特的、引人注目的故事的人。

要培養孩子成為甚麼樣的人?

胡米拉在失蹤兩天後終於安全返家,讓家長和關心她的人鬆了一口氣。但對於那些因升學壓力或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輕生的年輕華裔華子來說,造成的悲劇已無可挽回。

去年9月華裔SAT滿分學生自殺事件發生後,一名定居美國十餘年的哥倫比亞大學營養學博士、美國營養代謝專科醫生、網名「閒人忙人」的華人在微博撰文表示,這一消息在北美華人、尤其是加州的華人圈中引起震驚。許多人認為,這對父子是因為遭受到種族歧視而自殺。我為這對父子的去世感到痛心,卻實在不敢苟同這種觀點。該生不是因為種族歧視而自殺,是因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而自殺。

「閒人忙人」寫道,當然,我們要努力去爭取公平公正,但當不公平落到你頭上時,也要學會心平氣和地去面對,並找到與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相處的方式:或抗爭,或適應,或另尋出路,但決不是自殺或者他殺。所以,華裔不應就此事件亂借題發揮,反而應該真正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成功論、世界觀。我們到底要培養甚麼樣的孩子?教育的目的是甚麼?一個會讀書、門門考試滿分的人?一個得諾貝爾獎的人?還是許許多多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真誠、正直、善良、快樂)並對社會有用的人?

「Quartz」報道最後說,我們爲什麽不聼聼孩子們的想法呢?**

責任編輯:蘇明真

相關新聞
洛城臺灣教育展 招華裔子弟「鮭魚返鄉」
台灣舉辦第九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
華裔抗議反傳統課程太露骨了!
紐約一小學取消作業 華裔校長有信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