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餘慶(一)

民胞物與 福蔭後人

作者:雲浩
font print 人氣: 185
【字號】    
   標籤: tags:

宋朝有一書生蕭藹堂,因生計所迫不能去考取功名,就在鄰近的城市設了一個學塾,召集些兒童教他們讀書。他懂醫術也常常給人看病,有時碰到貧困的人找他治病,他不但不收診金,還出錢替人家買藥。因此,附近的人除了稱讚他是一位「好教師」以外,又稱他「好醫生」。

有一年,地方鬧飢荒,學校關閉了,蕭藹堂收拾處理後,帶著僅有的七兩銀子返家。他在路上看到一個婦人抱著一嬰兒哭得很傷心,一問得知她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正走投無路,就將七兩銀子全部給她了。

蕭藹堂回到家,此時家中僅剩下三升黃豆維持生活。正要煮飯時,隔壁一位姓張的老人聽說他回來了,就前來借糧,說家裡已斷炊三天了,蕭藹堂立即將三升黃豆分了一半送給他。

蕭藹堂勸慰家人說:「如果我們命不該絕自有天助,存好心做好事,一定會有好結果。」果然,第二天有個富人患重病來求醫,蕭藹堂將其治癒,富人就送了些銀子使蕭家度過了難關。

蕭藹堂第二年得了一子,取名蕭琯,他自己教子讀書。蕭琯天資敏慧,觸類旁通,十六歲參加鄉試,考了第一名,二十二歲就中了狀元。鄉里人來到蕭家道賀,都說:「蕭藹堂一生行善,果然善有善報。」

蕭藹堂無私幫助他人,七兩束脩(薪俸)可以盡數與人;三升黃豆,可以分半給人;良方好藥,可以隨緣濟人,可見其念念民胞物與之一片誠心。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年輕時在醫學上就有名望了,但他仍勤奮好學,四處查訪名醫,登門求教。
  • 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名醫。他一生為民醫病,深受百姓的愛戴。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且醫德高尚,他虛心地為同行醫病,不失時機地向別的郎中學習行醫經驗。
  • 北宋的錢若水,為人有器識能斷大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載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屬和助手)時,頂著上司的壓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唐代中期名臣韋皋,早年很窮,漫遊到劍門關外時,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相國張延賞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但不久相國就看不上他了,而且越來越厭惡得表露無遺。韋皋悶悶不樂,覺得自己很不得志,經常在幕府和賓客朋友一起出遊,並表明自己的不滿。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