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餘慶(三)

堅守良知 心存天理

作者:雲浩
font print 人氣: 419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朝的姚文田,浙江湖州人。嘉慶己未年元旦,他的一位同鄉在夢中來到一所官府聽到傳喧:「狀元榜出來了!」此時朱門開啟,兩個身穿紅色衣服的官吏手持黃旗而出,旗尾各有四字云:「人心易昧,天理難欺。」這人醒後不解其意。

不久,姚文田考中狀元,有人把這個夢告訴了他,姚文田沉思許久,猛然驚醒地說道:「這是我已經去世的高祖說的話啊!他當年任職皖江提刑時,獄中有兩人遭人誣告,被陷為死罪,高祖查明此事沒有證據,準備釋放二人,此時誣告者給他送去二千兩銀子,請他務必判那兩人死刑。高祖說:『人心易昧,天理難欺。我如果拿了錢財而枉殺無辜,天理不容啊!』堅辭拒收金錢,最終將那受冤的兩人無罪釋放。旗尾上所書的,難道是這件事嗎?」

姚文田考中狀元後任職翰林院修撰、左都御史、禮部尚書等,他自題書房對聯寫道:「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這裡的「舊家」二字指世家,讀書世家亦被世人稱之為「書香門第」,「不貪奢,有清操」。

姚文田常出任科舉主考官,而每次他都要在試場大門的兩邊貼上這麼一副醒目的對聯:「科場舞弊皆有常弄,告小人毋攖法網;平生聯節不通一字,誡諸生勿聽浮言。」體現其為官清廉,一身正氣。

姚文田的高祖不僅為後人積下福德,也為後人留下了廉明樸素的家風及行善的傳統。他在利益面前不動心,不枉害無辜,果然舉頭三尺有神明,上天給以其子孫賢達的福報,讓其後代昌盛,並貽福百年之後。

而那些為名利所驅,甚至不惜幹下傷天害理之事的人,看到此事當作何感想?上天將來又會給以他們甚麼回報呢?須知天理在衡量著一切,道德和良知才是做人最重要的!

(源自《北東園筆錄》《太上感應篇例證》等)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代人往往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學習、工作,就可以有遠大的前程,甚至可以改變命運,這是無神論者普遍被灌輸的思想。
  • 命由天定,但人如何做,是向善還是行惡,這是很關鍵的......
  • 肝開竅於目,淚為肝液,凡眼淚的問題大都與肝有關。迎風流淚,是肝氣的收斂不足;淚眼汪汪,不但是肝收斂功能不好,更是肺氣不足,無法通暢水道的緣故,也有些是淚囊阻塞;乾眼症,是肝血不足,又陽氣虛所致。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由於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蘆挖制而成,所以屬於「八音」中的匏類樂器。考古學家發現2,400年前諸侯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實物。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