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茶亭「三癸亭」 茶詩茶史交相輝映

作者:任采真

陸羽塑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23
【字號】    
   標籤: tags:

問起中國第一茶亭非「三癸亭」莫屬。「三癸亭」在茶亭中最老,「三癸亭」乃顏魯公顏真卿特為「茶聖」陸羽所築。賦有這樣的歷史光輝,哪個茶亭能與三癸亭爭冠呢?

三癸亭歷史悠久

「三癸亭」位於太湖南岸,湖州市西南十餘里的杼山上。太湖、蘇杭一帶古來地傑人靈,孕育了許多文名顯赫的文人,文風鼎盛。

湖州是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西接安徽宣州市,東接嘉興市,與上海相去不遠,南依天目山與杭州為鄰。這一帶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物之邦稱譽,位於湖州市西南郊區的杼山歷史悠久。

南朝宋的文學家鮑照(約公元415~470年)遊覽過湖州杼山,讚美「其山勝絕,游者忘歸」。

唐顏真卿〈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描述杼山:「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蓋昔夏杼南巡之所,今山有夏王村,山西北有夏駕山。」杼山從歷代以來,前人史跡處處,鮑照、江淹等文學名家都曾在這裡賦詩,使得杼山的靈氣更是逼人。

杼山之陽有個名寺「妙喜寺」,據唐顏真卿在碑銘中記載,妙喜寺起源於六世紀梁武帝之時,舊地在州西金斗山,唐太宗升極六年春二月移到杼山。唐朝有名的詩僧皎然就在妙喜寺修行。三癸亭就造在杼山上,妙喜寺旁不遠處。

皎皎歷史名士與「茶聖」輝映三癸亭

三癸亭,這中國第一茶亭造在此處,記載了顏真卿、陸羽和皎然三位皎皎歷史名士輝映湖州的一段莫逆情誼。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安祿山肇亂之際,陸羽離開故鄉湖北天門縣到山清水秀的產茶名地湖州,當年陸羽年24歲。陸羽到了杼山妙喜寺,與茶僧皎然因對茶有共同的嗜好,而「結成緇素忘年之交」。

陸羽30歲時在湖州完成了中國與世界第一部茶的研究專書《茶經》。《茶經》的完成,顏真卿的助力藏於其中也。

顏真卿生於京兆長安,祖籍琅琊,非世居太湖人士,在大曆七年至十二年間擔任湖州刺史,促使當地文風和詩壇盛會蒸蒸日上。這段歷史以《韻海鏡源》(*註)刪煩補闕為中心,「三癸亭」可說是其中的見證。

《韻海鏡源》、《茶經》與三癸亭

顏真卿編纂《韻海鏡源》,先後歷經三十餘年,終成於大曆九年(公元774年)。大曆八年秋至九年春,他召集數十位賓客、後學文士,進行舊著類書《韻海鏡源》的刪煩補闕,將五百卷精簡成三百六十卷巨著。

就在這段時間,陸羽入顏真卿幕府,參與《韻海鏡源》編纂。陸羽在參與《韻海鏡源》編撰的同時,也乘此機緣蒐集歷代茶事,補充了所著《茶經》初稿的下篇〈七之事〉,從而完成《茶經》的全部著作。

《韻海鏡源》的整理工作,起先是在州學進行,大曆八年冬天,遷徙到杼山直到次年春完成為止,其中和陸羽、皎然關聯甚深。

〈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縷敘《韻海鏡源》之編纂經過,記載的湖州門客、後進有八十餘人,其中獨對皎然、陸羽特別敬重。時人稱陸羽為今之狂人接輿,被顏真卿推為群彥之首。

此期間,顏真卿、陸羽、皎然等人常在杼山游藝雅聚、啜茶吟詠。三癸亭也是在此期間,大曆八年冬築成的。

顏魯公「欻構三癸亭,實為陸生故」

三癸亭是由陸羽命名的,唐顏真卿在〈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中對三癸亭的命名因由有記載︰「陸處士以癸丑歲冬十月癸卯朔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建成時因逢干支中有三個癸,故陸羽為亭子取名「三癸亭」。顏真卿為之題字。皎然的詩〈奉和顏使君真卿與陸處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中也有「繕亭歷三癸」的記述。

同時,顏真卿在妙喜寺碑銘記述了建亭的緣起:「大曆七年,真卿蒙刺是邦(湖州)。時浙江西觀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君高巡部至州,會於此土(杼山)。真卿遂立亭於東南。」

那麼顏真卿建三癸亭是否還有它因呢?他在〈題杼山癸亭得暮字〉詩中,抒記了「心中話」:「欻構三癸亭,實為陸生故。」明現顏真卿對陸羽之情誼。

顏真卿詩〈題杼山癸亭得暮字〉敘三癸亭景與情

〈題杼山癸亭得暮字〉一詩寄景抒情,情景並盛,謳歌了杼山景緻幽絕、史跡點在、生態盎然美不勝收,亭矗立巍峨杼山上接雲霄,視野開闊遠攬太湖入胸臆,浩渺古渡明媚景緻盡入眼底。亭子邊鋪有苔石、桂枝低昂,近處林中猿猴與人玩、樹上果實豐富鳥來築巢。從亭俯視,吳興太守何楷釣台赫然在眼前。

詩云:

杼山多幽絕,勝事盈跬步。
前者雖登攀,淹留恨晨暮。
及茲紆勝引,曾是美無度。
欻構三癸亭,實為陸生故。
高賢能剏物,疏鑿皆有趣。
不越方丈間,居然雲霄遇。
巍峨倚修岫,曠望臨古渡。
左右苔石攢,低昂桂枝蠹。
山僧狎猿狖,巢鳥來枳椇。
俯視何楷台,傍瞻戴顒路。
遲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樹。
「三癸亭」在中國茶文化中締造了一個茶話、茶詩、茶史交會的光輝時空。@*
*註:《韻海鏡源》的內容,唐顏真卿的〈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有敘述:「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與法言所定切韻,引《說文》、《蒼雅》諸字書,窮其訓解,次以經史子集中兩字以上成句者,廣而編之,故曰《韻海》。以其鏡照原本,無所不見,故曰《鏡源》。」可惜該書已經亡佚。#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回文詩入了茶聯,成了回文茶聯,一言兩語、前啟後和就點出店家的「氣色」、特色,意蘊流長往復,令人難以忘懷。這一聯回文茶聯「滿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滿」,卻是讓人不堪回味!
  • 中秋節是中華傳統的重要習俗之一。周朝《大戴禮記.保傅》已經有「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記載,可見中國古來就有逢秋暮舉行拜月祭神的敬天儀典....
  • 六大傳統茶葉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確泡製它們?通過了解茶葉和泡茶的藝術,你可以發現這六種茶葉背後都有各自的魅力,並品味這些已流傳數世紀的滋味。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間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無需茶席的佈置、無需服飾的搭配、無需佐以什麼音樂。茶的沖泡與供奉已表現了看得到的美感與境界,茶的品飲已表現了看不到的香、味與茶性的美感與境界。
  • 茶事走過了唐、宋的鼎盛時期入了明代,也步入精備的境地。明代在飲茶法上展開新的里程碑,洋洋大觀,豐富的內涵為人津津樂道,也為今人所繼承。
  • 到了北宋徽宗年間,宋朝新巧精緻的「點茶」發揮到了極致,成了全民的茶遊戲。這其中,建盞扮演著什麼關鍵角色?美在何處?
  • 從茶畫中,可以看到茶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盛放」的朵朵芳葩;更有趣的是古代茶畫也可說是茶史的「別傳」。茶畫寫真紀錄了茶文化,讓我們能在趣味中去認識古代的茶文化。先來認識唐代之前和唐代的茶文化。
  • 品好茶、雲南特色茶俗「三道茶」,一苦,二甘,三回味。好茶、好品味,講究身心三回味。從品茶說人生!三道茶,蘊味無盡;茶水裡,碗轉苦甜合五味,吃苦勵志!藏味深長!
  • 踏青尋茶,嘉義高山茶園依傍著層疊山巒,長年山嵐雲霧繚繞、空氣清新,好天氣之時,陽光雲影交錯,團團白雲翻滾於群峰之間,綿延彎曲的山坡上,滿山遍野的茶樹叢碧綠耀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