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積德 行善消災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584
【字號】    
   標籤: tags:

宋代時建康江寧縣衙之後,有個開酒店的王公,一生平直,敬信神佛,從無一點欺心之事。平日以買賣公平聞名,時常接濟窮困之人,人們都稱他為王老實。

癸卯二月十五日黃昏之夜,店小二正要關店門,忽見朱衣幞頭將軍數人,帶著不少車馬僕從,來到店前大喊:「可速開門,我們要在此歇馬。」店小二急忙進去告知王老實此事,王老實說快快接進來,到店裡一看,那數個將軍都已進來坐下了。

王老實恭敬的端上酒食奉請,又拿些酒食犒勞僕從。頃刻間,一群從人手裡拿了一大捆繩索長千萬丈,又有幾十個人手裡拿著木釘簽子幾百枚,走到朱衣將軍面前稟道:「請布圍。」朱衣將軍點頭應允。

這些隨從們就出去將木簽子都釘在地下,又將繩索縛在上面,四圍繫轉,凡街前街後、巷裡巷外坊曲人家,並窩窩凹凹之處,盡皆圍了繩索。這些隨從們都弄完了走來稟道:「繩索俱已圍完,此店亦在圍中。」

朱衣將軍數人議論道:「這王老實一生無欺心之事,誠善待人、樂善好施,上帝所知,此一店可以單單饒恕。」眾將軍都說道:「若咱們不饒恕這一店,便不見天理公道之事了,可將此店移出圍外。」眾人應允,急忙拔起木簽、解去繩索,將此店移出在圍外。

朱衣將軍對王老實道:「以此相報。」說罷,都上馬如飛而去轉眼就消失了。王老實和店小二再看那四圍釘的木簽和繩索都已不見,非常驚駭。

恰值這時夜巡官帶人巡夜來到酒店前,問王老實為甚麼深夜開著門還點著燈燭,王老實一一說知。夜巡官將此事稟與上官,上官不信,說他妖言惑眾,遂將王老實監禁獄中。

兩天後,建康發生大火災,自朱雀橋往西直到鳳台山,凡前日繩索經繫之處,盡數焚燒,片瓦無存。唯王老實酒店安然無恙,周圍卻是一片灰燼。王老實於是被釋放回家了。

人的命運與禍福都是有因有果,都取決於自己行為的結果,唯有行善向善才是人明智的選擇,才是給自己積累福德。人的一舉一念,神明都在監察著。只有正視因果法則,一切遵循天理而為善,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和庇護,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他們也能夠趨吉避凶、化險為夷。

資料來源:《太平廣記》等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時廣東有個書生魏某,考中進士後授湖廣江陵府推官。赴任時,途經聖壽寺,他來到寺門前,見一老僧帶十幾個僧人相迎。
  • 朝的宋必達,在順治八年,擔任江西寧都知縣。此縣土地貧瘠,百姓貧窮,清泰、懷德兩個鄉的百姓大多遷徙。宋必達請求盡免賦稅,來休養生息。
  • 上天網開一面,不認同某甲的人竟沒有被殃及池魚;上天同惡必懲,認同某甲的人竟被等同於一丘之貉。大難來臨時,人是被赦免還是不被赦免,都看其人自己的選擇,上天的心是多麼包容啊!」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