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冒險營救好官

作者:清潭
font print 人氣: 201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朝的宋必達,在順治八年,擔任江西寧都知縣。此縣土地貧瘠,百姓貧窮,清泰、懷德兩個鄉的百姓大多遷徙。宋必達請求盡免賦稅,來休養生息。

過了二年,縣内的田地都被開墾了。縣城瀕臨河水,夏雨暴漲,縣城將被淹沒。信神敬神的宋必達向神祈禱,水勢就回落了。宋必達按照河流的故道疏通、治理,從此無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變。宋必達說:「古有保甲,民皆可兵。(明朝的)王守仁打敗朱宸濠,曾使用的就是他們。」宋必達如法訓練了二千民兵,守住了寧都縣城。有人向巡撫誣告說,寧都縣有很多人跟從叛軍,巡撫就要發兵圍剿寧都縣。宋必達寫了血書上書力爭,圍剿之事就停止了。

縣內原先吃的是淮鹽,自從(明朝的)王守仁治理贛地,改吃粵鹽。百姓苦於鹽引的拖累。宋必達請求朝廷允許用粵鹽的稅額添補淮鹽的稅額,商人、居民都得到便利。但因為粵鹽不中朝廷的意,宋必達被論罪罷官。寧都人都哭著為他送行,贈送給他的禮物,他一概不收。

宋必達被罷官後,從小路前往南昌,在中途被賊人綁架,脅迫他投降,他不屈服,被關了七天。半夜忽然有數十人持著兵器,翻牆而入說:「宋爺在哪?我等都是寧都百姓。」擁著宋必達而出,宋必達於是得以脫險。宋必達為百姓著想到多大程度,百姓就為救他不惜性命到多大程度。

宋必達去世後,寧都百姓每年都祭祀、懷念他。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列傳二百六十三.循吏一》)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的彭定求,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喜讀聖賢書,其為學「以不欺為本,以踐行為要」,敬信神佛,注重品行修養。從小常讀誦有關修行及因果方面的善書,平日樂善好施,不僅自己行善,還向周圍人勸善,講因果報應的事例。
  • 姚文田考中狀元後任職翰林院修撰、左都御史、禮部尚書等,他自題書房對聯寫道:「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這裡的「舊家」二字指世家,讀書世家亦被世人稱之為「書香門第」,「不貪奢,有清操」。
  • 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董文炳擔任藁城縣令,該縣貧困,又加上旱災蝗災,苛征暴斂,民不聊生。董文炳把自己的糧食拿出數千石交給縣內.....
  • 有一個令史叫曲思明的人,兩年之內,沒聽說他推薦自己或別人。冬曦對他說:「選拔官員的慣例,各府署應該得到一個官位,或者推薦別人也有些好處。」思明還是不說……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