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仲達的驚駭與悔悟

作者: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319
【字號】    
   標籤: tags:

宋朝的衛仲達,在翰林院做官。有一次,他在睡夢中被鬼卒把他的魂拘引到陰間。

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書辦(掌管文書的辦事員),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兩種冊子送上來。等冊子送到一看,記錄他惡事的冊子,竟多得攤滿了一院子;而記錄他的善事卻只有一個小冊子。

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稱稱看,那堆了滿院的許多惡冊子,重量很輕;那一本記錄善事的薄冊子,反而很重。

衛仲達問道:「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怎麼會犯這樣多的過失、罪惡呢?」主審官回答道:「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過失或罪惡都記錄在案。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即是犯過,就被記錄了下來。」

衛仲達又問:「那個善冊子裡記的是什麼?」主審官又回答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興建大工程,即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皇帝不要修,那地方人跡罕至,免得勞民傷財,這裡記錄的就是你寫的奏章底稿。」

衛仲達說:「我雖然寫了奏章但皇帝不聽,結果還是動工修造了。對勸阻那件事情的進行並沒有發生作用,這份奏章怎麼還能有這樣重大的力量呢?」

主審官說:「皇帝雖然沒有採納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用得很正、很真誠,目的是使千萬的百姓免去勞役。倘若皇帝接受你的意見,那麼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可惜的是你生的惡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減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本來可升至宰相,現在也就沒有指望升到宰相了。」衛仲達大吃一驚,就醒過來了。

從此,他常用這件事來教育自己的家人和兒女,注意端正思想,摒除淫邪及各種惡念。後來衛仲達的官位,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書,而沒有做到宰相。

衛仲達的惡,只是空有惡念而已,並沒有去做,尚且折損了他現世的福報;而衛仲達的善,只是空有其言,並未被皇帝所採用,但是他這個善的力量,竟然卻勝過了堆滿整個庭院惡冊子的力量!

因此,如果真的去做了善事或惡事,那麼善或惡的力量就更大了。可見念頭的起動處,也就是禍福之門。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丘處機得道法後,一路雲遊乞討來到了陝西寶雞磻溪。他在那兒開掘一洞穴作為居所,名為長春洞。他在此洞內清修,日夜打坐,幾乎沒有一點日用品,餓了便出去討口飯吃,冬天常常饑寒交迫。他在磻溪苦修六年,沒添過一件新衣服,不管春夏秋冬,常披一件破蓑衣,人稱「蓑衣先生」。
  • 唐朝末年,有一位大臣名叫徐彥樞,在他的身上曾發生過一樁神奇的事件......
  • 僕人離開陸家後,陸茂才往他主人家走去,當他踏上莊前水溝上的木板時,發現板上有七個被蟲蛀的小孔,他這才悟出所謂「七星橋」,原來就是這個有七個小孔的小板橋。
  • 唐代中期名臣韋皋,早年很窮,漫遊到劍門關外時,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相國張延賞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但不久相國就看不上他了,而且越來越厭惡得表露無遺。韋皋悶悶不樂,覺得自己很不得志,經常在幕府和賓客朋友一起出遊,並表明自己的不滿。
  •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浙漕京尹潘景矽與老人交往。潘家種有一株紫木樨,花葉繁茂,煞是喜人。及至盛夏,正是天下一片蔥郁之時,這株紫木樨卻日見槁枯。潘景矽見花葉凋零,心中為之不悅,又恐是什麼不祥之兆,竟終日圍著這株紫木樨嘆息起來。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