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仲达的惊骇与悔悟

作者: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319
【字号】    
   标签: tags:

宋朝的卫仲达,在翰林院做官。有一次,他在睡梦中被鬼卒把他的魂拘引到阴间。

阴间的主审判官,吩咐手下的书办(掌管文书的办事员),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两种册子送上来。等册子送到一看,记录他恶事的册子,竟多得摊满了一院子;而记录他的善事却只有一个小册子。

主审官又吩咐拿秤来称称看,那堆了满院的许多恶册子,重量很轻;那一本记录善事的薄册子,反而很重。

卫仲达问道:“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怎么会犯这样多的过失、罪恶呢?”主审官回答道:“只要一个念头不正,就是过失或罪恶都记录在案。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即是犯过,就被记录了下来。”

卫仲达又问:“那个善册子里记的是什么?”主审官又回答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兴建大工程,即修三山地方的石桥。你上奏劝皇帝不要修,那地方人迹罕至,免得劳民伤财,这里记录的就是你写的奏章底稿。”

卫仲达说:“我虽然写了奏章但皇帝不听,结果还是动工修造了。对劝阻那件事情的进行并没有发生作用,这份奏章怎么还能有这样重大的力量呢?”

主审官说:“皇帝虽然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用得很正、很真诚,目的是使千万的百姓免去劳役。倘若皇帝接受你的意见,那么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可惜的是你生的恶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减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本来可升至宰相,现在也就没有指望升到宰相了。”卫仲达大吃一惊,就醒过来了。

从此,他常用这件事来教育自己的家人和儿女,注意端正思想,摒除淫邪及各种恶念。后来卫仲达的官位,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书,而没有做到宰相。

卫仲达的恶,只是空有恶念而已,并没有去做,尚且折损了他现世的福报;而卫仲达的善,只是空有其言,并未被皇帝所采用,但是他这个善的力量,竟然却胜过了堆满整个庭院恶册子的力量!

因此,如果真的去做了善事或恶事,那么善或恶的力量就更大了。可见念头的起动处,也就是祸福之门。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丘处机得道法后,一路云游乞讨来到了陕西宝鸡磻溪。他在那儿开掘一洞穴作为居所,名为长春洞。他在此洞内清修,日夜打坐,几乎没有一点日用品,饿了便出去讨口饭吃,冬天常常饥寒交迫。他在磻溪苦修六年,没添过一件新衣服,不管春夏秋冬,常披一件破蓑衣,人称“蓑衣先生”。
  • 唐朝末年,有一位大臣名叫徐彦枢,在他的身上曾发生过一桩神奇的事件......
  • 仆人离开陆家后,陆茂才往他主人家走去,当他踏上庄前水沟上的木板时,发现板上有七个被虫蛀的小孔,他这才悟出所谓“七星桥”,原来就是这个有七个小孔的小板桥。
  • 唐代中期名臣韦皋,早年很穷,漫游到剑门关外时,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相国张延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但不久相国就看不上他了,而且越来越厌恶得表露无遗。韦皋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很不得志,经常在幕府和宾客朋友一起出游,并表明自己的不满。
  •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浙漕京尹潘景硅与老人交往。潘家种有一株紫木樨,花叶繁茂,煞是喜人。及至盛夏,正是天下一片葱郁之时,这株紫木樨却日见槁枯。潘景硅见花叶凋零,心中为之不悦,又恐是什么不祥之兆,竟终日围着这株紫木樨叹息起来。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