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心

作者: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279
【字號】    
   標籤: tags:

古代,有個家境不太好的書生帶著一個小童進京趕考。途中見一個年輕人躺在路上。書生上前查看,才發現這個年輕人已因突發病死去。

書生打開他的隨身包裹,裡面只有一些書和十錠金子。小童見四下無人,就勸他不妨把金子帶走,然後溜之大吉。

書生正色道:「人不可欺心。絕不能做這樣的事。」書生決定趕考後再尋找他的家人,於是拿出一錠金子,讓小童買來一口棺材,將書生及其錢物一起就近埋下。

奇怪的是,書生剛走到城中,一匹漂亮的白馬就緊緊相隨,怎麼趕也趕不走。書生十分納罕,覺得其中必有緣由,便騎上馬任其奔馳。白馬跑到城外一個非常偏僻的大宅門口停住了,書生與這家主人交談後才真相大白。

原來書生路遇的那個年輕人正是這家的公子,其父曾為當朝一品官員,那匹白馬是公子的坐騎,他們正為找不到公子而發愁。書生告知了埋骨之處及所剩銀兩。這家人按照書生所示,找到了埋棺的地方,果然錢物俱在。

公子的父親感念書生的恩德,又十分欣賞他的品行,便寫信向皇上推薦。書生後官至宰相。

好一個不欺心!或許在眾目睽睽之下,很多人會沒有貪念,或者至少會被抑制;但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能做到不欺心最是難能可貴。事實上,蒼天亦有眼啊!書生的善報不正說明這一點嗎?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浙漕京尹潘景矽與老人交往。潘家種有一株紫木樨,花葉繁茂,煞是喜人。及至盛夏,正是天下一片蔥郁之時,這株紫木樨卻日見槁枯。潘景矽見花葉凋零,心中為之不悅,又恐是什麼不祥之兆,竟終日圍著這株紫木樨嘆息起來。
  • 宰相宋璟的孫子宋沇對音律學很有造詣,唐德宗貞元年間,宋沇進獻樂書二卷,唐德宗讀後十分讚賞,又得知宋沇即是宋璟的孫子,於是詔見宋沇進宮。德宗與宋沇兩人對面而坐,談論音律談得非常高興。
  • 幾頭馿被圈養在圍欄裡,怎麼也出不來。可是有一頭馿竟然用嘴將欄杆搬開,很從容地出來了。
  • 古人都很重視誓言,所以丈夫聽接生婆發了這樣的毒誓,就不再懷疑她了,反而懷疑.....
  • 古人遵守諾言,言行一致,對於一句交託的話,能做到終身不忘,而真正成為良知、正義、感恩的人。踐約守信是誠實做人的核心,是為人處世道德標準的要求,是對自己良心的忠誠和對他人的負責。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