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心

作者:心缘
font print 人气: 279
【字号】    
   标签: tags:

古代,有个家境不太好的书生带着一个小童进京赶考。途中见一个年轻人躺在路上。书生上前查看,才发现这个年轻人已因突发病死去。

书生打开他的随身包裹,里面只有一些书和十锭金子。小童见四下无人,就劝他不妨把金子带走,然后溜之大吉。

书生正色道:“人不可欺心。绝不能做这样的事。”书生决定赶考后再寻找他的家人,于是拿出一锭金子,让小童买来一口棺材,将书生及其钱物一起就近埋下。

奇怪的是,书生刚走到城中,一匹漂亮的白马就紧紧相随,怎么赶也赶不走。书生十分纳罕,觉得其中必有缘由,便骑上马任其奔驰。白马跑到城外一个非常偏僻的大宅门口停住了,书生与这家主人交谈后才真相大白。

原来书生路遇的那个年轻人正是这家的公子,其父曾为当朝一品官员,那匹白马是公子的坐骑,他们正为找不到公子而发愁。书生告知了埋骨之处及所剩银两。这家人按照书生所示,找到了埋棺的地方,果然钱物俱在。

公子的父亲感念书生的恩德,又十分欣赏他的品行,便写信向皇上推荐。书生后官至宰相。

好一个不欺心!或许在众目睽睽之下,很多人会没有贪念,或者至少会被抑制;但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能做到不欺心最是难能可贵。事实上,苍天亦有眼啊!书生的善报不正说明这一点吗?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浙漕京尹潘景硅与老人交往。潘家种有一株紫木樨,花叶繁茂,煞是喜人。及至盛夏,正是天下一片葱郁之时,这株紫木樨却日见槁枯。潘景硅见花叶凋零,心中为之不悦,又恐是什么不祥之兆,竟终日围着这株紫木樨叹息起来。
  • 宰相宋璟的孙子宋沇对音律学很有造诣,唐德宗贞元年间,宋沇进献乐书二卷,唐德宗读后十分赞赏,又得知宋沇即是宋璟的孙子,于是诏见宋沇进宫。德宗与宋沇两人对面而坐,谈论音律谈得非常高兴。
  • 几头馿被圈养在围栏里,怎么也出不来。可是有一头馿竟然用嘴将栏杆搬开,很从容地出来了。
  • 古人都很重视誓言,所以丈夫听接生婆发了这样的毒誓,就不再怀疑她了,反而怀疑.....
  • 古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对于一句交托的话,能做到终身不忘,而真正成为良知、正义、感恩的人。践约守信是诚实做人的核心,是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要求,是对自己良心的忠诚和对他人的负责。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