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身崖」傳說

作者︰吳名
font print 人氣: 585
【字號】    
   標籤: tags: , , ,

泰山日觀峰南的「捨身崖」,來自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姑嫂二人為了讓疾病纏身、久病不愈,危在旦夕的老太太能康復,一起來到香火旺盛的觀音像前,燒高香、磕響頭許下大願,只聽嫂子誠心誠意地說:「願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救救我婆婆,讓她快好吧,如讓她病好了,我以身報答,情願從崖頭跳下。」

這時跪在一旁的小姑聽了嫂子的話很感動,心想嫂子是兒媳尚且如此,我做女兒的也應如此,否則日後娘真的好了,我怎做人?於是小姑也許下跟嫂子相同的願。

事過不久,老太太的病漸好,直到好似如前,家人都稱菩薩顯靈了。有一天,嫂子鄭重地對婆婆說:「您病已好是菩薩保佑,我許下大願,今該還願之時了。」婆婆不答應,怎忍心讓好兒媳捨命跳崖,說再想點別的辦法吧,菩薩不會怪的。

兒媳平靜地說:「話已出口怎能不算?更何況跟大慈大悲的菩薩呢!」小姑聽後有些為難,不同去,說話不算數以後無顏見人,同去還願又不願死,有點後悔。可是,看到嫂子堅定的樣子就說:「我還是跟你同去吧!」

姑嫂二人來到崖頭,往下望去不見底。嫂子站在崖頭上轉身面向娘家方向叩拜三次,輕聲說道:「來生再報父母養育之恩。」說完回過頭來問小姑子:「咱一塊跳還是各跳各的?」

小姑急忙說嫂子還是您先跳吧!嫂子說:「那我就先走了。」話音未落,身影已在半空,無聲無息的下沉著,小姑子看著發呆,只見半空中漂來一朵蓮花,把嫂子托住且接走了,不知去向。

看到這一幕小姑子心裡踏實了,知道是菩薩又一次顯靈了,於是也隨後跳下崖頭。但不久卻聽到一聲凄慘的聲音,小姑子粉身碎骨死於崖下。

後人為了記住這姑嫂二人,就把這崖叫做「捨身崖」,直至今日仍被傳誦着。它告訴人們「誠」與「不誠」絲毫之差的結果。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們的道德水準下滑,無所顧忌的追名逐利、貪圖私慾,殺、打、偷、搶、奸詐、妒嫉、亂倫之事層出不窮。人人自危,人人為敵,失去....
  • 阮孝緒從小很孝順,個性沉靜。十五歲時,父親曾勉勵他用功讀書,但他卻說:「我希望....
  • 清代,山東福山縣人安某,確有速行奇技,他一天可走五百餘里,人們稱他為「安飛星」。他也沾沾自喜傲視於人,甚至還常常仗技欺人....
  • 這正應驗了老百姓常說的話:是你的東西丟不了,不是你的別爭,爭也爭不來。老天有眼.....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