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十五)八字(忠字之十八)

禮樂與國家的命運

作者:陳彥玲

倉頡像。(素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99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本蒐集了跨越了大約六百年歷史的詩歌記載,也是孔子教學的五經之一的《詩經》也出現在《忠經》的最後一章,用以強調治國中禮樂的重要。《忠經》之《盡忠章第十八》上說:「故明王之理也,務在任賢,賢臣盡忠,則君德廣矣。政教以之而美。(注:君上立教,臣下所敷。)禮樂以之而興。(注:君上制作,臣下所行。)刑罰以之而清。(注:君上恤刑,臣下所化。)仁惠以之而布。(注:君德既備,人懷始康。)四海之內,有太平音。(注:樂至而歌,自然之理也。)嘉祥既成,告于上下。(注:君臣之始於政能,著於群瑞。故其成功可以告于神明也。)是故播於《雅》《頌》,傳於無窮。」強調了國家命運與禮樂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君主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的音樂,《小雅》則為宴請賓客之音樂。而《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通常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也專指宗廟祭祀用的詩歌。然與敬神敬德相悖離的靡靡之音則令人頹廢不振,精神散漫,若整個國家瀰漫著這樣的氣氛,則百工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業,那麼離民不聊生將不遠矣!所以一個明智的君王肯定十分重視國家上下階層的樂音歌舞,平民有歌謠,上流社會也有他們的歌舞,都是展現出當朝的思潮與精神狀態。

南宋 馬和之《詩經豳風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韓非子》論君王的十過裡,就提到了可以亡國的靡靡之音。故事裡記載著衛靈公拜訪晉平公的旅途中,夜宿濮水時聽到了從沒聽過的音樂,他趕緊召來樂師師涓命其譜寫下來。為此還多耽擱了一天,讓師涓能將該曲練習熟悉之後,好去跟晉平公獻藝。晉平公在施夷台上擺酒設宴款待衛靈公,師涓也獻上了新曲。但是,萬萬沒想到,曲子還沒彈完就被晉平公的樂師師曠給制止了。

師曠雖然目不能見,自稱盲臣,但他的聽覺也似乎比一般樂師還靈敏,其精通音律之能,可明辨正邪。他為何在兩國君主的宴席上制止訪國樂師師涓的彈奏呢?因為他聽出來了,那首所謂的新曲其實正是紂王時代音樂家師延的作品,還斷言此曲必然是於濮水旁聽到的,這是怎麼回事呢?那麼我們得來說一說師延的事蹟了。

《拾遺記·殷湯》是這樣描述師延的,說他「精通陰陽,曉明象緯,自上古伏義以來,世遵樂職。到了殷商之時,總修三皇五帝之樂。他彈奏的弦琴樂音可以讓地神出來聆聽,吹奏玉律的時候,眾天神紛紛降臨。在軒轅黃帝的時代,已經年歲數百,他能辨聽眾國的樂聲,就能知曉該國的興亡。夏朝末期的暴政讓他帶著樂器投奔殷商。但商朝紂王後來卻沉溺於淫聲魅色,而且把彈奏清音雅樂的師延拘留獄中,想處他以極刑。師延在獄中彈奏起了清商、流徵、滌角之音。但紂王不但不醒悟,反而說出了嫌棄的話:「此乃淳古遠樂,非余可聽說也。」所以不願釋放他,迫使師延改奏迷魂淫魄之曲,才得以逃走,免得遭炮烙之刑。

到了周武王起兵滅紂時,師延才消失於濮水,有人說他投水自盡,也有說他隱居山水之中了。因此,師曠才點出師涓所彈奏的師延亡紂之靡靡琴音應是在濮水邊聽到的,師曠理所當然地制止了師涓的撫琴。《史記·樂書》上說:「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於倫理者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然而,師延已不再,師曠亦難尋,能通天地的德音雅樂何處尋覓?被音樂界譽為繼文藝復興之後開創音樂史上新輝煌的神韻交響樂團,不但成功地改變了世界音樂的版圖,也將天人合一的元素藉由東西方樂器的絕妙搭配表現無遺。不只音樂界推崇備至,眾多聽者反饋,他們被神韻交響樂的德音雅樂開啟了心靈深處的善念,濁世中的惡貪俗念被消弭,紅塵中的仇怨恨行被化解。這不只是個人最美好的聆聽饗宴,也是淨化世界的使者。想回到自己生命的純淨,想為這個世間貢獻一些祥和的力量,到場聆聽神韻交響樂的演出會是物超所值的選擇。@#

點閱【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 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百姓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走上正途。
  • 說起修煉,對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一定不陌生,不論是遠古時期黃帝的乘龍飛升,還是秦始皇、漢武帝對神仙的篤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與各朝各代的修煉者所留下的事蹟息息相關。就連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煉者有著莫大的關係。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與修煉人有關的地名。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