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一日三秋」思慕什麼?有什麼深意?

作者:允嘉若
葛。圖取自日本江戶時代細井徇、細井東陽撰繪《詩經名物圖解》(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23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華文化中的成語來源既久又廣,內涵意味深長,展現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一日三秋」這一詞語,一情綿長有多長?它從春秋時代延續到如今。

《采葛》

《詩經.王風》中的《采葛》一詩三句(稱為「三章」)吟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一年四季中秋風蕭瑟,最易引人懷念彼人的心緒。詩人情思曲折幽長後來複合成了「一日三秋」的成語,比喻一天不見宛如三個秋天[1],或三年那麼漫長,比喻思慕心切。

時間由於心情感受的因素,對不同情境中的人會造成截然不同的感受。「一日三秋」很能形容思念的情深、情切。例如南朝梁《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丈夫在書信中表現了與妻離別,相思情深,訴說「一日三秋」還不足以形容——「一日三秋,不足為喻」。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圖取自日本江戶時代細井徇、細井東陽撰繪《詩經名物圖解》(公有領域)

因為《詩經》的詩歌意義、寓意和產生的情境、作詩對象大有關聯;時代久遠了,描述情境的第一手文獻資料很有限,讓後人產生很多想像和推測。有古人以為《采葛》的「一日三秋」「當作懷友之詩」(姚際恆 《詩經通論》 )。

另外,《毛詩正義》說「《采葛》,懼讒也。」「一日三秋」是表達臣子「懼讒」的心情。就說東周桓王(?-前697年)之時,政事不明,臣子無論大小事出使,離開了國君,常常被小人讒言所毀,因而心生恐懼,藉著這首詩表達了「懼讒」的憂悶。臣子出使離開朝廷不見君主,派遣出使之事從小到大,耗時不同,憂慮也隨著耗時造成的隔離、疏遠而越來越深化。

古人言簡意賅,在詩中更能見到這般功夫。我們看到《采葛》言辭簡練,短短幾個字,意思完備呈現無遺。「葛-月」、「蕭-秋」、「艾-歲」的連結不僅協韻,而且意思切合情義。不知道當初詩人選用這三種是否別具深意?但是,我們從某一層面來看,採葛、採蕭、採艾對應的事情大小不同,耗時長短也都不同。

葛生於初夏,到了盛夏就可以採葛用來製作衣服,一個夏天能夠做完,算是小事出使;蕭又叫荻、荻蕭,具有馨香,採於秋天用來準備祭祀,祭祀是國之大事;艾必需經過三年方可治病,積時成「三歲」才有大用。採葛積日成季;採蕭積季成年;採艾積年成三。從採葛、採蕭到採艾,可以對應到一日不見如三月、如三秋、如三歲兮的某種意境,層層遞進。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圖取自日本江戶時代細井徇、細井東陽撰繪《詩經名物圖解》(公有領域)

後人用「一日三秋」表思慕,在詩詞中常見。如《答許詢詩》(魏晉.孫綽) :「一日不見,情兼三秋」;《有所思》(唐.楊炯) :「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千年」,更將一日用三秋來計算,堆疊三秋,小別一年就釀成「千年」的思念,詩人的情思何其輾轉曲折幽長呀!現在人心中若響起「一日三秋」的思慕,可知那是遙遙上接周代時人的情思啊!

註[1] 唐·《毛詩註疏》孔穎達疏:「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武術表演(關宇寧/大紀元)
    說一個人才能高超、多才多藝,作什麼都行,就會說這個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古人有「十八般武藝」嗎?的確中國就有十八種武藝,相傳是戰國時代的戰將孫臏……
  •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歲年交替時節的光景。你知道「 一元復始」的說法打什麼時候開始的嗎?有什麼重要含意?
  • 「三舍」是什麼意思呢?退避三舍的「舍」是古代的距離單位,古代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則為九十里。退避三舍原為在戰場上兩方交兵時退兵九十里。為什麼要這樣作呢? 這其中有一段歷史的情義背景--辟君三舍。
  • 為什麼「九鼎」代表傳國重器和國家主權的象徵?最早的時候,是誰造了「九鼎」?「一言九鼎」源自什麼歷史故事?
  • 有一種植物從中國的《詩經》產生的年代以來,就和一家的主婦發生了關聯,從而衍生出一些代稱母親的名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名詞也是代指母親的,是什麼呢?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