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警民合作有效維護國內治安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1月9日訊】治安好不好,最近在立委與警方間,出現不同的解讀和紛歧,警政署也提出以燈號來標示治安狀況的新做法,但其實重賞重罰式的專案評比只能治標,目前治安惡化非一日所致,也不能全然歸責於警政機關,社會大眾都有責任,籲請人人重視道德落實守法觀念,才是治本之道。

據中央社11月9日報導,治安問題再度引起社會關切,警政署也提出以燈號來標示治安狀況的新做法,但其實重賞重罰式的專案評比只能治標,「拚治安」,應揚棄以往只重數字的觀念,並透過鼓勵基層警員加強與民眾互動、改善服務品質、強化警民互信機制,轉化民眾的治安感受,有效維護國內治安。

治安好不好,最近在立委與警方間,出現不同的解讀和紛歧,但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對、錯,而是看待問題的思維。以警政署而言,今年七月間提出的「提升治安維護力計畫」,以具體的燈號定期檢驗警察在預防、偵查竊盜與暴力犯罪的績效,立意良善,但這幾個月實施下來,來自上級長官的績效要求,又得兼顧服務態度,已讓員警們承受沈重的壓力。

對於民代頻頻以數據質疑治安惡化之際,警方認為,這不僅忽略犯罪問題是社會現象之一,更是諸多公共政策失靈的結果,要警方為數據的高低起伏而概括承受、全盤負責並不公平。

根據中外警政學者研究,刑事偵防績效與治安好壞彼此間並沒有絕對必然關係,相關公共政策的良窳才是重要因素,例如景氣不佳所帶來的高失業率、教育問題、司法量刑太輕、社會價值觀偏差、媒體渲染、家庭功能不彰都是問題根源。

警方認為,從最近高雄縣市日益猖狂的飆車族、北市氾濫成災的搖頭族,足以反映當前社會、教育、文化、職訓所衍生的錯綜複雜問題,而警方的取締不過是治標面,卻無濟於問題的根本解決。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在於無論警方交出怎樣的成績單,社會大眾似乎早已有定論。如果統計數據難看,代表犯罪增加及破獲率下降,民眾自然質疑警察無能,縣市警察局長當然要下台;反觀,如果數字好看了,民眾是不是又要懷疑警察在數字上做文章,甚至吃案匿報?

不容諱言,在「數字會說話」的迷思下,已有諸多後遺症出現,例如一些警察機關不問服務品質,只以數目做為獎懲的依據。這已引起警政署的高度重視。

警政署雖一再提出持續降低暴力犯罪的數據,但數字與民眾對治安的觀感,兩者間顯然有相當大的落差,長此以往,除了逐漸影響民眾對政府發布治安數據的信賴與信心;更重要的是,施行多年的績效做法,其實與民眾對治安的觀感是各自獨立的,這種獨立的關係只會
擴大警民間的距離,傷害彼此關係。

警察大學教授葉毓蘭、章光明等教授曾多次發表文章認為,其實民眾所重視的並非犯罪統計數據的高低起伏,而是警察的「服務態度」。當民眾報案時,受理警察是否能不分大小案件,以同理心對待,提供專業及熱誠的服務。

顯然,在研擬各項犯罪預防策略時,重點在於能否確實精確的體察民眾需求,不斷檢討修正策略缺失,使更能符合民眾的需求。因此要改善治安,並沒有捷徑,更沒有快速的靈藥仙丹。

從國內過去的經驗觀察,重賞重罰式的專案評比只是治標的的紓解良方,並非長期解決問題的辦法。至於「拚治安」應揚棄以往只重數字的觀念,轉而鼓勵基層警員加強與民眾的互動,改善服務品質,強化警民間的信賴機制,轉化民眾的治安感受。

根據行政院研考會今年七月間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台灣地區有七成五的受訪民眾對周遭環境感到安全,但僅有三成左右的民眾對警察受理報案和處理案件的態度感到滿意。

綜觀,這項民調點出改善國內治安的良方,展望未來,警政工作的推動,除了自己和自己比的數量控管,如何有效改善警察的服務態度和品質,爭取民眾的認同與支持,建構綿密的全民安全網,才能為低迷的治安注入活水。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余政憲: 政府決心十年內讓台灣賄選絕跡
廣東一家四口中秋夜慘被殺害
北市警紀成焦點  警長表遺憾
中國16大前加緊處置異議人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