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禮儀文明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近些年來,中國人對外交往日見增多。由於缺乏對國外禮儀的瞭解,一些人在與外國人交往中,常常按照自己的習慣詢問對方:“上哪兒?”“吃了嗎?”“每月賺多少錢?”殊不知,這是對別人隱私權的不尊重。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禮儀。與外國人交談,需要瞭解這方面情況,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和習俗。比如以接電話爲例,不同國家的人接電話時詢問的方式就不相同:“中國人一般問“喂,你找誰?”美國人只是簡單而又親切地說一句“嗨!”德國人則首先把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俄羅斯人一般說“我在聽著!”法國人好奇地先問“你是誰呀!”義大利人則彬彬有禮地說“準備好了,請您說吧!”英國人卻是首先認真地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對方……如不瞭解這些習慣,無論接到哪國人打來的電話,就先問人家“你找誰?”可能話音一落,無形中就增加了一些隔膜。

中華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荀子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孔子也說:“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中國最早有《周禮》、《儀禮》和《禮記》,其後各個朝代都制定有禮儀典章。這些禮儀規範,除去那些將人分爲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外,其中許多文明因數對於維繫社會的和諧,陶冶中華民族的氣質情操,樹立國人端莊高雅的精神風範,都是産生過積極影響的。

當今中國,經濟、科技快速發展,社會生活急劇變化,人的社會關係及其價值觀念愈益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傳統的禮儀規範面臨調整、更新、重建的新要求。我們與外部世界的聯繫已越來越多了,但是我們對人家的禮儀習俗尚不甚了了;我們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的領域和機會越來越大了,然而我們卻尚未養成與之相適應的文明習俗;我們已經開始在享受日益富裕的物質生活,但時有發生的語言出軌、行爲脫序、信用落地、禮儀喪失的現象,常常使我們感到生活的重大缺憾帶來的深深刺痛;數千年的“禮儀之邦”雖然早已改變了“一窮二白”的面貌,然而至今卻沒能摘掉“吐痰大國”的帽子……

可見,社會的全面進步不僅體現在物質的充足、技術的先進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進全社會成員健康人格的構建,需要重建禮儀,讓人們心靈相通,友好相處,在和諧的社會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心靈上的滿足。這就需要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禮儀的基礎上,重建新的、體現時代要求的文明禮儀,讓中國在成爲經濟強國的同時,也成爲新世紀的“禮儀之邦”!

(來自:人民日報 2002年2月25日)(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周朝的雅樂 (9/30/2001)    
  • 平天下先興禮儀 (9/21/2001)    
  • 吊喪禮儀 (9/3/2001)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