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 改革四年,中國金融危机有增無減

陳勁松

人氣 4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31日訊】97亞洲金融風暴余悸未消,遭受重創的東南亞國家尚徘徊在停滯与复蘇的邊緣。有關下一次金融風暴的預測,又在專家圈子里議論起來,焦點之一是中國,中國將會是下一輪金融風暴的發源地和中心點嗎?

明顯的跡象,是中國金融系統的持續性糜爛。本來,在東南亞國家爆發金融危机之后,各國都加強了對自身金融系統的檢討和監管。中國似乎應該得到最直觀和最有參考价值的教訓。當時,中國各大銀行的呆帳坏帳嚴重堆積,高達貸款總額的20%。以改革派著稱的總理朱熔基剛剛上任,發重誓要徹底整頓中國的金融體系,并徹底改革中國的國營企業,以此解決銀行的呆帳坏帳問題。

朱熔基從整治黑洞巨大的各地信托投資公司入手,一度顯示出大刀闊斧的進取姿態。

轉眼四年多時間過去了,許多人以為,在朱熔基的大力整治之下,至少中國金融系統應該已經發生根本變化了,呆帳坏帳應該已經大大減少了。實情卻不然。各大銀行的呆帳坏帳竟進一步惡化。從占貸款總額的20%,飆升到占貸款總額的50%。

這一后果的由來是:為了幫助國營企業“脫困”,四大商業銀行奉命繼續向國營企業發放巨額貸款,即“輸血”;所謂國企改革,以“債轉股”的方式進行,不管效益好不好,大都能夠批准上市,以便“集資”;股市一度連續上漲,國營企業于是宣布“扭虧為盈”;受此激勵,銀行更違法借款給企業,縱容企業到股市“炒股”牟利。

然而,股市充滿風險,升降實不由人。尤其在大量國企“垃圾股”的充斥之下,中國股市淹沒在無邊無際的泡沫之中。泡沫一破,股价便跌,一發而不可收。果然,滬深股市迄今已呈現連續十二個月的滑坡,股价平均縮水30%,投資者前功盡墨。

于是乎,銀行的違法借貸資金被“套牢”;當“扭虧為盈”成為一句笑話之后,銀行支持國企“脫困”的貸款也轉變成呆帳坏帳;新帳加舊帳,究竟有多少?人民銀行估計不良貸款占貸款總額為25%,但許多專家卻認為,實際數字應該是官方數字的一倍,即50%。國際標准普爾評級公司年初做出評估:要打消國內銀行的呆帳坏帳,中國當局將花費5180億美元,即需花費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一半的經費。銀行呆帳坏帳的累積,顯現一個清楚的公式:國企大量上市,為股市大量增加“垃圾股”,加劇股市泡沫化,擴大股市風險;股市崩盤,“套牢”國企炒股資金,粉碎國企“上市集資”的迷夢;國企效益惡化,使銀行貸款再一次成為呆帳坏帳。即,由銀行資金,變國企資金,再變股市資金;由股市風險,變國企風險,再變銀行風險。如此惡性循環,往复無窮。

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果銀行、企業、股市資金的惡性循環不被打斷,中國爆發金融風暴的可能便在所難免。一如東南亞國家當年的寫照。

由另一家國際權威机构,里昂證券公布的報告認為:中國國債占GDP的比重應該是139%,即中國官方數据23%的六倍!因為中國當局并未將資產負債表外的融資項目列入計算,例如國有企業的負債和未償付的退休基金等。該報告估計,如果列入這些項目,中國公共事業的赤字將達到GDP的10.4%,而非官方所公布的2.6%。因這兩項指標都遠遠超過了公認的國際警戒線,故該机构斷言:中國金融風暴一触即發。

遺憾的是,國人似乎更喜歡听一些順耳的話。當國際上批評中國經濟政策,或者質疑中國經濟數据的可信性,或者否定國企改革成果時,必有官員和御用文人,一触即跳,將批評和質疑斥為“別有用心”,是為了“唱衰中國”,是為了“阻止外資流入中國”;反過來,當國際上出現稱頌中國經濟改革成功,或者高度贊揚中國經濟成就時,同樣是那批官員和御用文人,立即大幅報道,連番引用,視為經典。以至于“中國將在2050年赶上美國”、“中國成為亞洲經濟的火車頭”、“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等等樂觀論調,令國人耳熟能詳,頗以為自豪。

如此厚此薄彼,好大喜功,淡化了國人的危机意識,當金融風暴真正爆發時,中國還剩下多少抵抗力?(5/28/02)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2001年數字化中國論壇即將開幕
經濟學家厲以宁:大陸金融業面臨三大問題
何清漣 : 中國金融改革的要害何在?
中國建行行長下台震驚中國金融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