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跌六成樓市仍待曙光

人氣 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17日訊】回歸5年,不難發覺香港出現了巨大的轉變,這些轉變,可能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而轉移,也可能與回歸的種種有關,也可能與全球整體經濟氣候拉上關係。

5年,是時候為香港做一次較全面的回顧與前瞻。

據明報6月17日報導﹐買樓可說是反映巿民經濟狀??的最佳指標,回歸初期排長龍買樓的盛??,在97年金融風暴後難再復見,往後樓價只跌不升。

由無殼蝸牛至住宅業主,由房策官員至大地產商,近年來都活在樓市陰影下。眼見樓價累積跌幅達六成,有人趁低吸納成為逆市大贏家﹔相反,大批負資產業主卻不知何時才能鬆綁。

居屋政策和房屋架構漸見清晰,結構性經濟問題及高失業率卻未露曙光,樓價攀升無望。輸家們,前面恐怕還有漫長的艱苦道路。

「負資產問題一日不解決,香港(經濟)不會有明天﹗」負資產大聯盟主席陳啟明相信,香港人並非無錢,至少從銀行存款增長可以見到。自從出現負資產的問題,香港人危機感有增無減,就算有份工,都省吃省用,試問人人消費心態如此,經濟怎能有起色﹖

「總之政府首要搞好經濟,令市民覺得香港有前景,這樣便可令負資產業主有求生的意欲。」這是他對特首董建華今後施政的由衷之言。

本身經營零售生意的陳啟明說,近年生意一般,雖然自己也是負資產「人辦」,但情??總好過一些打工仔的聯盟成員。他說,不要以為負資產都是金融風暴的後遺症,「我認識有不少成員,是99及2000年才買樓,部分甚至借政府首次置業貸款,如今到期,要多供首置部分的本息。」

回歸5年,負資產問題不但影響港人的消費意欲,部分負資產業主的生存意志及自尊都被消磨殆盡,燒炭事件時有所聞。據金融管理局數字,截至今年3月底,全港共有67500宗負資產個案,數字未包括由政府資助及發展商提供的二按計劃。以一個家庭平均有3至4名成員計,受影響人數可能高達20多萬。

大聯盟較早前便提出,希望港府格外施恩,容許負資產業主延遲,供首置部分的貸款。

陳啟明憶述,推出140%按揭計劃的中信嘉華銀行董事的一番話,反映為何銀行願意推出針對負資產按揭的原因。該董事說﹕「97年至今,仍願意承擔本身的負資產樓按,對於這樣負責任的好客,銀行怎會不爭取﹖」

他說,負資產業主是「好客」並非妄語。就他所見的大聯盟成員,兩公婆胼手胝足,節衣縮食,仍要向銀行供款,為的是保衛自己的樓房資產。

陳啟明說,一日,一名支持大聯盟的市民走來對他說﹕「我好支持聯盟所做的事,但我不再是負資產,因為我決定放棄層樓,迄今已斷供4個月。」他說,若個個負資產業主都放棄物業,你想想本港樓市會變成什麼景??﹖

香港回歸5年,樓市可說「有跌無升」,產生大批負資產的樓市「輸家」。不過世事無絕對,樓價大跌,對擁有大筆資金、眼光獨到的實力買家,卻是擇肥而噬的千載良機。

除了大型發展商趁低買地外,97年後在樓市最積極入市者,無疑是人稱「玩具大王」的旭日國際集團主席蔡志明。

蔡志明97年至今,先後購入數十項投資物業,涉及金額近40億元,而近期最矚目的兩宗入市個案,分別是以每呎近11,000元購入已落成、全球最高的住宅物業——紅磡海名軒兩個相連複式單位,以及作價2.1億元,向前市政局主席梁定邦家族購入旺角先施百貨現址。

此外,蔡志明購入的物業不少屬於銀主盤,往往能以極低價錢購得「便宜貨」,又或租金回報率極高,成為樓市大跌下的「大贏家」。

蔡志明承認,97年後樓市大跌,造就了他的入市良機。「97年想入市又『冇膽』,多年來『忍手』積存大量資金﹔加上近年公司的玩具生產生意賺大錢,而入股的美國上市公司股價不斷上升,能夠售股套現,因此能趁97年後樓價大跌,可大手吸納高回報的物業。」

蔡志明採取「只買不賣」、做其「收租佬」的策略,「買入的物業,個別租金回報率可以有9厘﹔銀行做按揭,息率可以低至拆息加15點子,現時只有3厘左右。可以說,單是收租已夠供樓有餘,故所有物業投資都非常穩陣自己的玩具生意利潤和售股收益,每年都有數億元,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又會有新的資金入市。」

他說﹕「不用為供樓擔心,只要日後樓價能翻一番,就可以提早退休。」

然而,這位身家數十億、「穩坐釣魚船」的大業主,對香港政府的「托市」措施卻有此看法﹕「政府以為透過置業貸款鼓勵人買樓,便可以穩住經濟,其實大錯特錯﹗有樓人士每個月要供樓,都不敢隨便花錢,慳埋慳埋只會北上消費。可以說,香港愈多人買樓,消費市場和經濟愈困難﹗」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鍾麗幗﹕未慫恿市民買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