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正氣

祛瘟疫良方 邪不侵正孝可感天 史上有明證

作者:允嘉徽

史上有明例,善德、正氣強者,瘟疫不敢侵犯。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64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豬年豬瘟,鼠年鼠疫,還有超級傳染病「中共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這些都在大陸發生,人人自危。「封城」、「封村」真能躲過瘟疫嗎?其實人們心中是沒底的。《陝西太白山劉伯溫碑記》預言有這樣一段:「還有十愁在眼前……,十愁難過豬鼠年。若得過了大劫年,才算世間不老仙」。怎樣才能安全度過瘟疫期?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瘟疫中的真實故事,展現了人身上高貴的力量,連瘟疫都要自動退避,值得今人借鑒!

邪不侵正

岷州(在今甘肅省境)這地方,在北魏到隋朝初年,當地民風未開,對「病」很畏懼,如果家中一人生了病,就全家走避開去,結果父子、夫妻互不相顧,一家人不孝不義,人倫孝道、恩義蕩然無存。因為病人無人看養,所以生病的人往往就是死路一條。這種澆薄陋風因為一個人來到岷州而扭轉了,他就是賢能良吏辛公義。

允文允武的循吏,人民的救命官,國家之幸、人民之福。(素素/大紀元)

辛公義生於北朝,可說是出身「刺史」世家。祖父辛徽在北魏任徐州刺史,父親辛季慶任青州刺史。然而辛公義早孤,母親學識豐富,親自教導他學習經典史傳。辛公義勤苦多學,在北周很有聲名,以良家子被選入太學,再獲得選薦進入皇太子及貴族子弟專屬的「甘露學」。太學中的平輩很仰慕他的學問,他屢次在御駕前與大儒們講論學問,提出的見解常常讓人刮目相看。

後來,入了隋朝,辛公義被提拔為主客侍郎,得賜安陽縣男爵,食邑二百戶。開皇元年,他受命往江陵安定和睦邊境。辛公義是個允文允武的賢才好官,後來他平定陳朝立了功勛,出任岷州刺史。

辛公義到了岷州,對當地「畏病」的風習感到憂心,對人倫孝義蕩然無存更是憂患,因而極力想要改善不正的風俗。他遣派了一些屬下官人巡訪檢視州中各地,只要是找到病人,就用床轎送到刺史的辦公廳來。辛公義為病人們安置膳廊,提供他們膳食和住宿。

夏天一到瘟病大發時,病人多到數百人,辦公廳裡安置病人的膳廊都住滿了。辛公義就在膳廊親自設了一個坐臥兩用榻,他篤定地坐在那兒,日以繼夜,對著患者辦理公事,累了就在榻上睡著。他所有的俸祿,全部用來為病人買藥、找醫生醫療,他親自悉心地勸導病人飲膳。就這樣被安置在他辦公廳裡的病人全部都痊癒了。

這時,他召來病人的親戚,勸告曉諭他們說:「死生由命,不關彼此之間的接觸呀!在這之前,因為你們遺棄了生病的家屬,所以他們死了。你們看看,我把病人聚集在一起,我自己不分日夜和他們同在一起,如果說瘟疫在人間會傳染的話,我哪得不死呀?何況這些病人們都好了!你們可不要再相信之前的風俗傳說了。」

諸病家的子孫們都感到慚愧,紛紛叩謝離去。後來如有人得病,紛紛都去找「慈母」辛公;辛公會收留那些沒有家屬的,照顧他們。岷州人自此互相慈愛,畏病走避的風俗也徹底革除了。

邪不侵正,孝可感動天,真是祛除瘟疫的良方!(pixabay)

孝可感天

還有一個瘟疫怕好人的故事,懸示邪不侵正、孝可感天的明鑑。在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三月間,晉陵城(即今江蘇常州 )的城東遭大疫。當時疫情迅猛,人傳人,輾轉相傳,有的一家數口都死光,有的一條巷子裡只剩下幾個活人。人們都感到恐懼,身心戰慄,遠遠避開晉陵城東,不敢經過,連至親也不敢相互探問病情。

家就在晉陵城東的顧家媳婦錢氏(熊禮之妻),在瘟疫發生前正好歸寧。回娘家後聽說了翁姑(公公和婆婆)染瘟疫,接著傳染了兒子們,全家八人病情嚴重倒臥病榻,只能聽天由命。錢氏一知道馬上就要動身回去,然而父母不許。錢氏對雙親說:「人們娶妻原是為了奉事父母,現在家裡的翁姑病得這麼嚴重我卻不回去,這與禽獸有何差異呢?」父母的勸阻怎麼也攔不住她,她單身一人上了回家的路。

這孝順的媳婦很快回到了家中。媳婦才入了家門,顧翁竟然見到聽到鬼在對話,說:「眾神都護衛著孝媳回來了,我們不速速躲避,會遭到不小的譴責!」就這樣,她的翁姑和一家人的瘟疫都痊癒了。清代研究瘟疫有成的醫學家劉奎(號松峰)說:「邪不侵正,孝可感動天,真是祛除瘟疫的良方呀!」

史上有明例,善德、正氣強者,瘟疫不敢侵犯。 (pixabay)

陰德無量 吉神擁護

劉奎的書中還記載了一個「陰德無量,吉神擁護」的例子。說以前在城中發生大瘟疫,這時有個白髮老人教了一富人一貼救命的中藥方,並要富人去藥舖合藥布施城中人。結果得到這方子的瘟疫病人都痊癒了;而富人一家人在大瘟疫中都沒有人感染得病。後來,有人看見二疫鬼經過富人家門一面說著:「這人陰德無量,吉神擁護,我輩何膽敢進入他家門呢!」◇

資料來源:
唐 魏徵《隋書.卷七十三列傳第三十八》[循吏傳]
清 劉奎《松峰說疫》
清 史潔珵輯《德育古鑒》

@*#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人類的歷史上,疾病不僅能影響個體的命運、決定人的生死存亡,大規模的疫病通常還能改變歷史的前進方向,擊響改朝換代、王朝興衰的節奏,從東方到西方,莫不如此。
  • 黑死病(鼠疫),有人稱其「是比軍隊更可怕的敵人」。曾經肆虐歐洲,奪走了歐洲1/3人口的黑死病,最近驚現北京。已有媒體報導證實,北京多家醫院、賓館工作人員出現疫病感染及疑似病例。然而,中共「維穩」黑死病疫情,對外隱瞞消息,疫情恐怕比想像的還要嚴重。
  • 清朝大醫家劉奎著作《松峰說疫》,不僅闡述了瘟疫產生的原因,對不同的病症,還講解了具體療法。除了闡述醫理、藥性、方劑之外,他又列舉了一些染疫身亡,又死而復生的例子,以舉證冥冥之中存在的力量,對人命運的影響。
  • 談起瘟疫,總會想起印象非常深刻的兩個故事,既可以讓人明白瘟疫的可怕,又可以讓人知道如何避開這個可怕的災難。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