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一)

作者:周怡秀
Eugene-Ernest Hillemacher (13 October 1818, Paris─3 March 1887, Paris)1831年所繪的《自底比斯流亡的伊底帕斯與安提戈妮》(Oedipe et Antigone s'exilant de Thèbes)。(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231
【字號】    

自古以來,人們都敬畏自然深不可測的巨大力量,特別在無力克服的巨大災難面前,不約而同的把求助的目光轉向上蒼,因為人們相信災難是對人間罪惡的懲罰。特別是執政者,他的德行是否合乎天道至關重要,故曰:不仁之君多遇瘟疫。此外,如果一個地區的民風敗壞,奸邪暴戾盛行,也經常相應的出現天災人禍,包括疫災。今人雖然未必盡信,但這在東西方古文化中卻是普遍的認知。

古希臘的著名悲劇《伊底帕斯王》就從一場瘟疫揭開序幕。底比斯國王伊底帕斯面對肆虐全國的瘟疫束手無策,因而派人前往德爾菲的阿波羅神殿求神諭,經過一番曲折和調查,得到的答案卻是最為不堪的:正是他自己犯下弒父娶母的逆天罪惡引發了這場災難!!於是伊底帕斯刺瞎雙眼、自我流放以贖罪。雖然這個悲劇的重點不在瘟疫,情節本身也引發後世不同角度的討論,但在此明確的是,希臘人相信人的命運脫離不了神的主宰,而罪惡──即使是在無知當中犯下的,必招致天譴。

十九世紀學院派畫家希勒馬赫(Eugene-Ernest Hillemacher,1818~1887)於1831年以此為題材繪製了一幅《自底比斯流亡的伊底帕斯與安提戈妮》(Oedipe et Antigone s’exilant de Thèbes)。

Eugene-Ernest Hillemacher (13 October 1818, Paris─3 March 1887, Paris)1831年所繪的《自底比斯流亡的伊底帕斯與安提戈妮》(Oedipe et Antigone s’exilant de Thèbes)。(公有領域)

畫面背景是仍在瘟疫肆虐中的底比斯城,倒地的人們在生死邊緣掙扎。伊底帕斯和女兒占據中央主要位置,衣著鮮明,十分醒目。畫家用悲劇性的筆調刻畫著伊底帕斯:他高大偉岸、形象尊貴,而臉上卻帶血跡,顯示出他不久前才慘遭命運的巨變、失去雙目也失去王位;那雙向前伸出的無助手臂似乎正摸索著看不到的未來。畫家也不忘彰顯安提戈妮忠誠、善良又勇敢的美德。她放棄公主之尊,不離不棄的扶持著父親一同承擔流亡之苦。由於真相大白,人們都知道伊底帕斯是犯下逆倫之罪、引發瘟疫的禍首,對這位國王的自殘與流亡並未同情,反而表現出嫌惡、鄙夷或指責的姿態;而安提戈妮默然承受人民的指責,同時也小心翼翼,保護著父親免遭瘟疫感染與他人的攻擊。父女之間相依為命的親情與周圍的苦難與敵意成對比,顯得尤為珍貴。

雖然遭遇令人同情,不能迴避的現實是:悖逆人倫的人不僅天理不容,在人間更是遭人唾棄的,哪怕他曾經是高貴的國王或勇敢的英雄(注一)。

另外一幅同樣題材的作品《伊底帕斯與安提戈妮》或《底比斯的瘟疫》(Oedipus and Antigone, or the Plague of Thebes)為Charles Jalabert於1843年所創作,構圖類似,然而個人認為悲愴性略遜於前者,伊底帕斯也表現平平,安提戈妮表現出疑懼警覺,讀者可作比較。

Charles Jalabert《伊底帕斯與安提戈妮》或《底比斯的瘟疫》(Oedipus and Antigone, or the Plague of Thebes),1843年作,馬賽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注釋一:伊底帕斯曾殺死人面獸身的斯芬克斯而救了底比斯人,被視為英雄。因而被推舉為王,與原王后(實為其生母)共同治國。@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霍爾班以肖像畫聞名於後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藝復興畫家,霍爾班是以宗教題材開始他的職業生涯的。霍爾班在巴賽爾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畫,這些早期作品顯示出來自丟勒、格呂內瓦爾德和巴爾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國畫家的影響。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整個歐洲藝術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畫領域裡,它擁有好幾個第一:第一幅意大利雙人肖像畫、第一幅描繪室內場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風景的繪畫風格。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