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瘟疫——罪与罚的故事(一)

作者:周怡秀
Eugene-Ernest Hillemacher (13 October 1818, Paris─3 March 1887, Paris)1831年所绘的《自底比斯流亡的伊底帕斯与安提戈妮》(Oedipe et Antigone s'exilant de Thèbes)。(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231
【字号】    

自古以来,人们都敬畏自然深不可测的巨大力量,特别在无力克服的巨大灾难面前,不约而同的把求助的目光转向上苍,因为人们相信灾难是对人间罪恶的惩罚。特别是执政者,他的德行是否合乎天道至关重要,故曰:不仁之君多遇瘟疫。此外,如果一个地区的民风败坏,奸邪暴戾盛行,也经常相应的出现天灾人祸,包括疫灾。今人虽然未必尽信,但这在东西方古文化中却是普遍的认知。

古希腊的著名悲剧《伊底帕斯王》就从一场瘟疫揭开序幕。底比斯国王伊底帕斯面对肆虐全国的瘟疫束手无策,因而派人前往德尔菲的阿波罗神殿求神谕,经过一番曲折和调查,得到的答案却是最为不堪的:正是他自己犯下弑父娶母的逆天罪恶引发了这场灾难!!于是伊底帕斯刺瞎双眼、自我流放以赎罪。虽然这个悲剧的重点不在瘟疫,情节本身也引发后世不同角度的讨论,但在此明确的是,希腊人相信人的命运脱离不了神的主宰,而罪恶──即使是在无知当中犯下的,必招致天谴。

十九世纪学院派画家希勒马赫(Eugene-Ernest Hillemacher,1818~1887)于1831年以此为题材绘制了一幅《自底比斯流亡的伊底帕斯与安提戈妮》(Oedipe et Antigone s’exilant de Thèbes)。

Eugene-Ernest Hillemacher (13 October 1818, Paris─3 March 1887, Paris)1831年所绘的《自底比斯流亡的伊底帕斯与安提戈妮》(Oedipe et Antigone s’exilant de Thèbes)。(公有领域)

画面背景是仍在瘟疫肆虐中的底比斯城,倒地的人们在生死边缘挣扎。伊底帕斯和女儿占据中央主要位置,衣着鲜明,十分醒目。画家用悲剧性的笔调刻画着伊底帕斯:他高大伟岸、形象尊贵,而脸上却带血迹,显示出他不久前才惨遭命运的巨变、失去双目也失去王位;那双向前伸出的无助手臂似乎正摸索着看不到的未来。画家也不忘彰显安提戈妮忠诚、善良又勇敢的美德。她放弃公主之尊,不离不弃的扶持着父亲一同承担流亡之苦。由于真相大白,人们都知道伊底帕斯是犯下逆伦之罪、引发瘟疫的祸首,对这位国王的自残与流亡并未同情,反而表现出嫌恶、鄙夷或指责的姿态;而安提戈妮默然承受人民的指责,同时也小心翼翼,保护着父亲免遭瘟疫感染与他人的攻击。父女之间相依为命的亲情与周围的苦难与敌意成对比,显得尤为珍贵。

虽然遭遇令人同情,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悖逆人伦的人不仅天理不容,在人间更是遭人唾弃的,哪怕他曾经是高贵的国王或勇敢的英雄(注一)。

另外一幅同样题材的作品《伊底帕斯与安提戈妮》或《底比斯的瘟疫》(Oedipus and Antigone, or the Plague of Thebes)为Charles Jalabert于1843年所创作,构图类似,然而个人认为悲怆性略逊于前者,伊底帕斯也表现平平,安提戈妮表现出疑惧警觉,读者可作比较。

Charles Jalabert《伊底帕斯与安提戈妮》或《底比斯的瘟疫》(Oedipus and Antigone, or the Plague of Thebes),1843年作,马赛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注释一:伊底帕斯曾杀死人面兽身的斯芬克斯而救了底比斯人,被视为英雄。因而被推举为王,与原王后(实为其生母)共同治国。@

──转载自艺谈ARTIUM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点阅绘画中的瘟疫——罪与罚的故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