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風:納西族阿哩哩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阿哩哩」流傳於納西族自治縣。「阿哩哩」是虛詞,一般與「花華色」聯起來用。內含高興、歡樂之意。「阿哩哩」,旋律流暢明快,節奏輕盈,舞蹈活潑、清新、流暢易學,流傳很廣。
  
每逢節日集會或歡樂喜慶的日子,不論白天夜晚,不管室內室外,不分男女老少,人們手拉著手,圍成圓圈,欣然起舞。舞步始終為六拍組合(個別地區也有八拍組合的),左腳開始順時針方向走三步(八拍組合者走五步)後,左右腿各抬一次,上身隨腿部動作前俯後仰,抬腿時,主力腿跳離地面,上身後仰特別突出,舞步與樂句不完全一致,老年人跳時,跳動小,上身弧度小,年青人則跳動大,上身弧度也大。
  
舞蹈雖無隊形變化,始終為圓圈進行,無複雜動作,無樂器伴奏,無特殊技巧。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彝族的食品主要為玉米、蕎麥。彝族人喜歡飲酒、吃「坨坨肉」。
  • 蒙古族傳統飲食離不開肉和奶。肉以牛羊肉為主,喜將新鮮骨帶肉一起煮熟後用手拿著吃,俗稱「手把肉」。或將新鮮肉切成條,風乾後慢慢食用。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蒙古族創造了一套製作和保存奶食品的方法。鮮牛奶經發酵、蒸、煮、曬等工序後,可以製成黃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這些食品既有營養又有不同的味道。蒙古人還愛吃攜帶方便、耐餓的炒米。奶茶是他們終日離不了的飲料。
  • 在中國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服飾中,彝族服飾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尤其在今天,彝族服飾仍然保留著較為傳統的民族固有特點。
  • 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土家族的史詩、山歌最為著名。
  • 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裡亞特三種方言。最早的蒙古文字是在回鶻文字母基礎上創製的、由上而下豎寫的拼音文字。元代曾由藏族僧人八思巴利用藏文創製橫寫的蒙古新字,後改稱為「蒙古字」,近代一般稱為「八思巴字」,元亡後停止使用。14世紀初,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回鶻式蒙文加以改進,發展成至今仍在使用的規範蒙古文。生活於新疆地區的蒙古族講衛拉特方言,他們使用的「托忒」蒙古文與規範蒙古文稍有不同。
  •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彝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文字是一種音節文字,形成於13世紀。彝語有六種方言。有的方言雖然差別較大,但都有明顯的共同歷史淵源和一定數量的漢語借鑒。彝語原有一種音節文字,通稱老彝文。現在存在的老彝文大約有一萬多個。
  • 樂器
  •   花兒

      「花兒」是西北民歌的一種,據說由元曲演變而來。其旋律高亢豪放、悠揚婉轉,富於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廣泛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的各民族群眾中。回族群眾也十分喜歡唱「花兒」。花兒會是「花兒」歌手們競賽與交流的聚會,更是喜愛「花兒」的各民族群眾的狂歡節。

  •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時節,草原要舉行那達幕大會,具體時間自定,這種節日性活動,規模可大可小,甚至一個家庭就可以舉辦。屆時方圓幾十里、上百里內的牧民都會舉家騎馬趕車前去參加。其他節日還有由生產活動、宗教祭祀儀式演變成的祭敖包、馬奶節、剪羊毛節等。
  •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流傳著各種曲調,如爬山調、迎客調、娶親調等等。彝族的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笛、銅鼓等。彝族的舞蹈也頗具特色,如「跳歌」、「跳月」、「打歌舞」、「鍋莊舞」等,其中「阿細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夜幕降臨,在皎潔的月光下,小伙子們吹起短笛,彈起三弦,男女青年和著節拍,翩翩起舞,跳到酣暢時姑娘們會隨手摘一片樹葉含在嘴上吹起曲子,歡快的舞蹈直到月落方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