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澳白米社區靠木屐起死回生

人氣 14
標籤:

【大紀元6月30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王珮華╱專題報導

來到宜蘭蘇澳的白米社區,社區發展協會的媽媽們已經在社區活動中心的門口等著我們,她們一個個足蹬色彩鮮豔的木屐,卡噠卡噠的屐響與洋溢的笑臉,當地的木屐文化就這樣透過聲音與熱情成功地行銷出去。

作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輔導的地方特色產業,白米社區的成就無疑是當中的模範生。

因為找回了逸失已久的木屐工藝,白米社區這個人口約1000人的社區,揮別了10年前塵土飛揚的惡劣環境,現在光是木屐銷售每個月都有90萬元的進帳,社區裡約有30人靠木屐營生,這是白米社區開始投入木屐產業前無法想像的。

白米社區三面環山,因當地石材色澤似米,加上地形如甕而有「白米甕」之名,台灣光復後礦石工廠林立,直至10年前社區仍有10多家的礦石加工廠,所生產的「石米仔」產量達全國的8成以上。但蓬勃的礦石業卻造成社區惡劣的生活環境,粉塵飛揚,一度為全國落塵量最大的地區,青壯年人口外移,社區僅剩移不走的老人。

白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瑞木,10年多前從台北返鄉,看到故鄉惡劣的環境,不禁大嘆「這是人住的地方嗎?」正值盛年的他,暫別台北競爭激烈的工作職場,選擇留在故鄉,為改善社區的環境打拚。

有別於激烈的環保抗爭,加上礦石業的確提供了白米社區不少就業機會,林瑞木與夥伴們選擇從關切自身環境做起,從地方志中挖掘出日據時代在白米甕一帶頗為興盛的木屐產業,作為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再與礦石業者理性溝通,甚至說服廠商加入社區發展的行列。

繼文建會社區整體營造工作之後,接下白米社區「地方特色產業輔導計畫」的中小企業處經營輔導組技士楊宗孝表示,白米居民從惡劣的環境中掙扎爬起的決心,及社區發展組織朝一致目標的努力,最叫他印象深刻,這也就是為什麼白米社區木屐產業,自輔導計畫「畢業」後還能繼續發展的原因。

「我們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情」,林瑞木解釋,白米社區在文建會、中小企業處還沒有挹注資源前,就朝著改善自己生活的大方向前進,儘管一開始推行時居民反應很冷淡,但社區的經營發展本來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原本少數人的努力有了一點成果時,後續的回響就會越滾越大。

林瑞木回憶,88年社區發展協會向社區居民募集了50萬元,成立白米社區合作社,作為木屐產銷推廣之用,第1年每個月營業額不到10萬元,直到第3年因鄉土節目「草地狀元」來此報導,名聲逐漸打開,合作社的經營也步入穩定階段,現在每月有90萬元營收,看到原始股東已可分享獲利,願意參與投資的居民也越來越多。

而青壯年人口也開始回流,林瑞木說,社區中有個負責木屐彩繪的女性彩繪師,就是看到媒體對白米社區的報導,主動聯繫社區發展協會,自台北返回故鄉奉獻心力。事實上,社區生活環境變好,年輕人更願意留在家鄉,而家庭主婦也可以就近服務,接下木屐文化推廣的工作,就業率也有提高。

如果白米社區的木屐產業這麼成功,為什麼不開闢生產線大量製造?林瑞木說,從社區整體營造的概念,他希望販賣的是社區的精神,而非社區的商品。

他認為,把社區的經濟搞好,不代表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事實上,社區整體營造與產業發展之間,確實有衝突之處,如何在商業化與文化保存間取得平衡點,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白米甕,作柴屐,偷銼柴,山林捉」,這句自日據時代流傳至今的俚語,道盡蘇澳白米社區悠久的產業源流。白米社區的案例,在中小企業處地方特色產業中經常被拿來作範例,因為「如果白米社區都成功了,還有哪個社區不會成功?」楊宗孝笑著說。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胡塞襲擊引發連鎖反應 亞洲港口陷擁堵
618購物節銷售下降 中國零售業前景黯淡
中共財政收入縮水 跌幅創一年多來新高
中國科技業內卷加劇 員工被迫忍受長工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