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澳白米社区靠木屐起死回生

人气 14
标签:

【大纪元6月30日讯】

自由时报记者王珮华╱专题报导

来到宜兰苏澳的白米社区,社区发展协会的妈妈们已经在社区活动中心的门口等着我们,她们一个个足蹬色彩鲜艳的木屐,卡哒卡哒的屐响与洋溢的笑脸,当地的木屐文化就这样透过声音与热情成功地行销出去。

作为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辅导的地方特色产业,白米社区的成就无疑是当中的模范生。

因为找回了逸失已久的木屐工艺,白米社区这个人口约1000人的社区,挥别了10年前尘土飞扬的恶劣环境,现在光是木屐销售每个月都有90万元的进账,社区里约有30人靠木屐营生,这是白米社区开始投入木屐产业前无法想像的。

白米社区三面环山,因当地石材色泽似米,加上地形如瓮而有“白米瓮”之名,台湾光复后矿石工厂林立,直至10年前社区仍有10多家的矿石加工厂,所生产的“石米仔”产量达全国的8成以上。但蓬勃的矿石业却造成社区恶劣的生活环境,粉尘飞扬,一度为全国落尘量最大的地区,青壮年人口外移,社区仅剩移不走的老人。

白米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林瑞木,10年多前从台北返乡,看到故乡恶劣的环境,不禁大叹“这是人住的地方吗?”正值盛年的他,暂别台北竞争激烈的工作职场,选择留在故乡,为改善社区的环境打拼。

有别于激烈的环保抗争,加上矿石业的确提供了白米社区不少就业机会,林瑞木与伙伴们选择从关切自身环境做起,从地方志中挖掘出日据时代在白米瓮一带颇为兴盛的木屐产业,作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再与矿石业者理性沟通,甚至说服厂商加入社区发展的行列。

继文建会社区整体营造工作之后,接下白米社区“地方特色产业辅导计划”的中小企业处经营辅导组技士杨宗孝表示,白米居民从恶劣的环境中挣扎爬起的决心,及社区发展组织朝一致目标的努力,最叫他印象深刻,这也就是为什么白米社区木屐产业,自辅导计划“毕业”后还能继续发展的原因。

“我们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情”,林瑞木解释,白米社区在文建会、中小企业处还没有挹注资源前,就朝着改善自己生活的大方向前进,尽管一开始推行时居民反应很冷淡,但社区的经营发展本来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原本少数人的努力有了一点成果时,后续的回响就会越滚越大。

林瑞木回忆,88年社区发展协会向社区居民募集了50万元,成立白米社区合作社,作为木屐产销推广之用,第1年每个月营业额不到10万元,直到第3年因乡土节目“草地状元”来此报导,名声逐渐打开,合作社的经营也步入稳定阶段,现在每月有90万元营收,看到原始股东已可分享获利,愿意参与投资的居民也越来越多。

而青壮年人口也开始回流,林瑞木说,社区中有个负责木屐彩绘的女性彩绘师,就是看到媒体对白米社区的报导,主动联系社区发展协会,自台北返回故乡奉献心力。事实上,社区生活环境变好,年轻人更愿意留在家乡,而家庭主妇也可以就近服务,接下木屐文化推广的工作,就业率也有提高。

如果白米社区的木屐产业这么成功,为什么不开辟生产线大量制造?林瑞木说,从社区整体营造的概念,他希望贩卖的是社区的精神,而非社区的商品。

他认为,把社区的经济搞好,不代表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事实上,社区整体营造与产业发展之间,确实有冲突之处,如何在商业化与文化保存间取得平衡点,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白米瓮,作柴屐,偷锉柴,山林捉”,这句自日据时代流传至今的俚语,道尽苏澳白米社区悠久的产业源流。白米社区的案例,在中小企业处地方特色产业中经常被拿来作范例,因为“如果白米社区都成功了,还有哪个社区不会成功?”杨宗孝笑着说。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用高科技假装工作 富国银行解雇十余名员工
美国超越中国成东盟最大出口目的地
中国通胀数据弱于预期 PPI连续20月紧缩
金价持续走强 黄金增产却日益艰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