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生態與人文景觀讓人永難忘懷

自由時報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標籤:

【大紀元7月11日訊】當年荷蘭人以「福爾摩莎」形容台灣這美麗的寶島,儘管百年來過度開發已影響其風貌,但藏在深山中的動植物景觀與人文軌跡,卻仍等待有緣人去追尋。

 去年全程走完近三百公里古道的伍元和說,古道沿途豐富的生態與人文景觀,不僅讓人眼花撩亂,也讓人永難忘懷。其中不乏國寶級的動植物,例如台灣黑熊、帝雉、山羌等保育類動物,而莫氏樹蛙、黃嘴角鴞、冠羽畫眉的聲音,譜成最動人的樂曲,不絕於耳。至於芒草、野百合、玉山石竹、青楓、二葉松、紅檜等植物,則是各自盡忠職守的站在高低起伏的山巒間,迎接造訪的登山客。

 時光溯及過往,因為不同的統治者,在每段古道寫下許多不為人知的過去。
 例如開鑿於大正十一年(西元一九二二年),亦稱「雪見道路」的北坑溪古道,主要是因為日本人對樟腦資源的開採、壓制原住民等利益考量。至於「崑崙坳七佳連絡道」,則是從排灣族鼻笛聲音中,遙想著高砂義勇軍的悲壯;而「裡冷清流連絡道」,讓大家知道霧社事件倖存的泰雅族人,被迫遷入川中島的無奈與悲憤。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過度消毒可能破壞生態平衡
國際捕鯨年度大會兩派意見對立
BBC點評:傾斜政策與三農危機
馬祖燕鷗季七月開鑼 賞鷗將採人數限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