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建壩引爭議 大陸媒體指地方官急功近利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8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夏文素綜合報道/中國四川省水利部門準備在都江堰魚嘴上遊修建大壩一事﹐近日引起海內外人士的極大關注和爭議,中國各大媒體都對此事進行了跟蹤報道﹐其中﹐南方週末更以頭版頭條以及大篇幅揭示了工程論證前後發生的故事﹐以及水利部門急于將工程上馬的原因﹐指出擬在都江堰上游不遠處修建的楊柳湖水庫已經成為一塊試金石:是部門、行業的短期效益為重,還是公眾利益至上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都江堰﹕中國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

都江堰工程是在公元前256年,由戰國時期的秦蜀守李冰父子所建。整個都江堰的設計思想貫穿著兩個字:疏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是工程的最大特色﹐也體現著「因勢利導」、人与自然和諧相處的朴素思想。2260年來,這項古老的水利工程造福了巴蜀民眾﹐也使四川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美譽。

都江堰工程分為都江堰渠首樞紐、內江渠系和外江渠系。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大工程組成。魚嘴布置在岷江江心,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具有引水分洪排沙之功能。三大工程布局合理,互相配合,使都江堰很好地發揮了引水作用。

2000年11月,這項「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設計最科學、保存最完整、至今發揮作用最好、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態工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的文化瑰寶。遺憾的是﹐只因距魚嘴6公里處的紫坪鋪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都江堰未能進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都江堰管理局不聲不響論證壩址

據南方週末的調查﹐都江堰前修大壩,這一被專家稱為「佛頭著糞」的惊人之舉﹐始自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今年4月28日悄悄開始的楊柳湖大壩選址論證會。都江堰市文物局副局長卞再斌事先竟毫不知情﹐會前幾小時才被朋友告知﹐得以同省內水利、環保、規划等多個領域的18位專家一起赴會。

据說楊柳湖工程是紫坪鋪工程的配套工程。而2001年3月,距魚嘴六公里的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已上馬興建。都江堰管理局有關負責人指定﹐都江堰工程核心部位魚嘴上游1310米處,為即將修建的高23米、長1200米的楊柳湖水庫的壩址﹐由論證會討論。

論證的結果是多數環保、規划、歷史、文物和遺產專家都反對﹐意見最主要有兩條:

一、根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的要求,按照國際公約,對世界自然与文化遺產,應按「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嚴格加以保護。

二、都江堰工程的三大主體部分本來相互依賴、自成體系,無壩自流引水是整個工程的靈魂,在未經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倉促修建大壩攔水,都江堰的自流引水功能將被打破。這會否使都江堰這一迄今還在發揮功用的古文物由活變死,最后成了只能讓后人臨江憑吊的遺跡?

雖然當天的論證會不不歡而散﹐但令人奇怪的是,6月5日都江堰管理局方面再次組織了論證會,上次反對楊柳湖上馬的專家這次均被排除在外。

*緊急報告﹐驚動中央

在得到消息後﹐都江堰市世界遺產辦公室負責人鄧崇祝﹐於6月6日,連夜向有關方面起草報告反映此事。作為3年前參加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討論會的中方代表,鄧崇祝深知情況緊急﹐根据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當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面臨蛻變加劇,大規模公共和私人工程、城市或旅游業迅速發展造成的消失威脅等情況時,將被列入《處于危險的世界遺產目錄》。

7月7日,都江堰市人大常委會向四川省人大遞交《關于都管局擬建楊柳湖水庫存在嚴重問題的報告》﹐報告指出「我們不能以犧牲一個2500多年的中國文明為代价,去建設一座任何一條江河上都可以建設的水庫。」

中國一些知名的地質﹑水利史專家也紛紛發表評論強烈反對工程上馬。

於是﹐中共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三部委聯合調查組專家前往都江堰進行調查﹐對准備修建的楊柳湖水利樞紐大壩壩址進行了實地考察,認為為計划修建的楊柳湖工程在世界遺產保護的緩沖區中,也在國家風景名胜區的范圍之內,對都江堰景觀的破坏顯而易見,也極有可能對都江堰的功能造成重大影響。他們建議進一步開展深入、慎重的科學論證,工程上馬要慎之又慎。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都江堰管理局決定工程一定要上馬呢﹖

*若無楊柳湖大壩﹐紫坪鋪工程年損失5000萬﹖

7月16日都江堰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局長助理譚小平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的采訪時﹐解釋了楊柳湖上馬的三條理由:

一是為了解決年調節与日調節矛盾,如果不上馬,都江堰現有的水調配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灌區將會出現嚴重缺水,甚至斷水的情況;

二是為了保護都江堰。紫坪鋪電站的調峰運行會導致岷江來水的大起大落,形成對魚嘴的直接沖刷,造成對魚嘴等工程的破坏;

三是如果不盡快建設楊柳湖水庫,紫坪鋪工程的綜合效益無法有效發揮,不僅國家巨額投資無法收回,而且財政還要背上沉重的負擔。据測算,如果紫坪鋪工程沒有楊柳湖水庫的反調節,每年將虧損近5000万元人民幣。

然而,針對建設方提出的以上三條理由,一些專家提出了看法。
  
關于第一條解決灌溉和生活用水問題。「紫坪鋪水庫的設計灌區面積為1134万畝,并規划為灌區擴大到1500万畝提供條件。其實,目前都江堰工程的受益實灌面積已近1100万畝,也就是說,紫坪鋪水庫的1134万畝設計灌溉面積,已有1100万畝由都江堰工程獨立完成了。」都江堰管理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
關于第二條是否對都江堰的保護造成威脅問題。都江堰市世界遺產辦的負責人鄧崇祝說:「都江堰已運行了几千年都安然無恙,這几千年哪有什么水壩電站的保護?」 

關于第三條會造成年虧損5000万元的問題。都江堰管理局原副局長兼總工王清炳,這樣幫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當初不考慮上楊柳湖水庫,按照綜合用水來計算,本來只用裝24.8万千瓦、最多兩台發電机組就夠了,那樣的話,紫坪鋪的造价至少也會減少30%。但現在裝机容量已裝了四台76万千瓦的發電机組,工程已經過半,發電厂房已經在澆混凝土,「這是不可改變的現實」,預算投資已達到了70多個億,其中大半是貸款,要想8年半收回成本,就必須年發電34億度。而要年發電34億度,就必須上馬楊柳湖,否則就直接影響到紫坪鋪的效益。

今年已是建造水壩的關鍵一年。而要修的話,建設方又將直接面對公眾的反對、專家的質疑,以及今年9月1日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价法》等法規的森嚴壁壘。

經南方週末的調查發現﹐早在2000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監督管理司在北京組織召開的《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環境影響分析報告》論證會上,對紫坪鋪工程是否應該上馬進行論證時﹐多數与會院士和專家都認為魚嘴工程是不可行的,不應建設。紫坪鋪水庫要建也要按可持續發展原則再行深入論證。

值得一記的是,由于第一次環境評估報告會沒有通過,工程建設部門又委托中國水科院某研究所召開了第二次環境評估報告會,這次會議避開了上次的專家,另外找了一些水利系統的內部人士。

据了解,在這次會議上同樣存在不同意見,但与會人士最后達成妥協:紫坪鋪動工可以,只要不上馬魚嘴工程就行了。于是,報告終得通過。

而現在建設方又提出各種上馬魚嘴工程的理由﹐專家指出「都江堰是中華民族优秀智慧的結晶,能提高我們的民族凝聚力,是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無价之寶。不可以用5000万來評价它,何況這個5000万是誰受益?是全世界人民,中華民族,還是哪個部門?」「在都江堰上游,一個以無壩為特征的水利工程上游加道壩,只會讓古人笑我們這些不肖子孫的愚蠢。?」

雖然楊柳湖水庫工程日前被暫停﹐但還沒有被正式取消﹐南方週末在報道的最後指出﹐它將是一塊試金石:部門行業的眼前效益為重,還是公眾利益至上,走可持續發展之路?(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魏星豔已被秘密轉移到都江堰 生死不明
都江堰建新壩爭議擴大
三部委查都江堰新建水壩  認定將危害世遺
中國大陸不同意在都江堰上游修建大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