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1月17日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世界癌症報告》預示,到2020年全球范圍內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將再增長50%,每年發病率達1500萬人。同時,該報告也提供了確切證據表明,多達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該報告號召各國政府、衛生官員和普通民眾采取緊急行動,來預防1/3的癌症、治愈另1/3癌症,為其余1/3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

  在WHO指定的示范地區,通過采取下列措施明顯減少和預防了1/3腫瘤發病:

  1.減少煙草消耗:吸煙仍然是重要的致癌因素。在20世紀,世界范圍內大約1億人死於吸煙相關的疾病。

  2.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經常食用新鮮水果和蔬菜,經常性的體育鍛煉可以顯著降低腫瘤的發生率。

  3.開展腫瘤普查:通過篩查,早期發現腫瘤,特別是對於宮頸癌和乳腺癌,可以獲得預防和治愈的效果。

  展望全球腫瘤流行病學特點,腫瘤預防重點應放在兩個主要致癌因素上——吸煙和不良飲食習慣。同時,也應繼續努力遏制可導致癌症的感染因素。上述因素所致的腫瘤死亡在2000年占43%,達270萬人,占新發病例的40%(400萬)。

  在20世紀,大約有1億人死於煙草相關的疾病(癌症、慢性肺病、心血管病和腦卒中)。半數吸煙者最終死於吸煙引起的疾病,1/4吸煙者在中年死亡(35~69歲)。規律吸煙者的肺癌風險是非吸煙者風險(RR)的20~30倍。在吸煙率高的國家,若在整個成年期一直吸煙,大約90%的女性肺癌是由吸煙引起;對膀胱癌和腎盂癌來說,相對風險是5~6倍,這意味著50%病例是由吸煙引起;吸煙者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管鱗癌發病相對風險大於6倍,胰腺癌相對風險為3~4倍。這些風險的估計高於以前的估計。此外,吸煙者罹患胃癌、肝癌、子宮頸癌、腎癌、鼻腔和副鼻竇癌、食管癌和粒細胞白血病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3倍。被動性吸煙同樣具有致癌性,可增加肺癌風險20%。對於吸煙與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相關性目前尚缺乏證據。

  在發展中國家,多達23%的惡性腫瘤是由於感染因子引起,包括乙肝和丙肝病毒(肝癌)、人類乳頭狀瘤病毒(宮頸癌和肛門生殖器癌)和幽門螺桿菌(胃癌);而在發達國家,由慢性感染引起的癌症僅占所有惡性腫瘤的8%左右。這種差別在子宮頸癌特別明顯。發達國家具有良好公共衛生設施、體檢條件和女性的高度順應性,子宮頸癌的早期檢測(巴氏塗片)已經使其病死率明顯下降,而其他地區包括中美洲、東南非洲和印度,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和病死率仍然非常高。當今,80%以上的子宮頸癌發生在發展中國家。預防接種可能是預防這些腫瘤的關鍵。

  在胃腸道病變中,任何引起壞死和再生的慢性組織損傷都具有增加癌症發生的風險,例如,攝入很燙的飲料(食管鱗癌)、胃食管反流(食管腺癌)、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胃癌)、克隆氏病(小腸癌)和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

  在發達國家,被診斷為癌症的概率比發展中國家高1倍。然而,在富裕國家,約50%的癌症患者死於其他疾病,而在發展中國家,80%癌症患者在發現時已經處於不可治愈的晚期階段。西方生活方式的特征為高熱量飲食,富含脂肪、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動物蛋白,再加上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總能量平衡失調。這種能量失衡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壓和癌症。富裕國家特征性的惡性腫瘤是乳腺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膽囊癌、腎癌和食管腺癌。前列腺癌也與西方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但額外存在種族因素:黑人比白人發病風險更大,而白人又比亞裔人口風險高。世界上乳腺癌高發區同時也是結腸癌的高發區。肥胖病在全世界流行,其反映了一種慢性能量失衡,是一個獨立的預示癌症風險增加的信號,特別是子宮內膜癌、腎癌和膽囊癌。

  流行病學研究提示,經常食用水果和蔬菜可以減少上皮源性腫瘤發生的風險,包括咽喉癌、肺癌、食管癌、結腸癌和子宮頸癌。從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研究協會(EPIC)提供的資料顯示,每天食用500克(1.1磅)水果和蔬菜能減少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生率的25%。《世界癌症報告》也指出,鑒於飲食在癌症發生上的多重作用,應當鼓勵食用當地出產的蔬菜、水果和農作物,避免采用西式的飲食習慣。

  對癌症最好的可能預防是避免接觸致癌因子,這稱作一級預防(primarypreven-tion)。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最近在許多國家腫瘤病死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早期診斷。這種成功原因不僅是由於影像學診斷條件的改善(如乳腺造影、磁共振和CT影像),而且是由於很大程度上對癌症的警覺和有關早期典型症狀的健康教育計劃的成功實施。目前最成功的是細胞學早期檢測子宮頸癌和乳腺造影檢測乳腺癌。最近,IARC工作小組進行一項分析斷言,乳腺造影普查可以減少乳腺癌死亡率的25%~30%,而且,全國范圍內普查使乳腺癌死亡率再下降20%是可以做到的。新的證據表明,通過檢測血清PSA水平來普查前列腺癌可以降低死亡率,但早期病變的處理仍然是有創性的。對於結腸癌普查,結腸鏡檢查被認為是金標准,但用於大規模普查計劃需要大量設備投入。@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傳中共已因香港政改問題成立專門班子
劉曉波:按權力分配—毛時代的不平等(下)
長篇評書 濟公傳 第七十三集
深圳中轉澳門一機到底赴台可望開定期航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