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的風范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八章說:“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意思是說,家庭的親情喪失才會出現子孝父慈,國家陷入不堪的狀態才會出現忠臣。根據老子的理論,孝子忠臣的出現正是家庭薄情、國家混亂的有力証據,不但不應該高興,反而應該憂慮。
忠臣以身報國,國家卻未必厚待忠臣。那一群南僑機工的青春年代正處於日軍入侵、中國已陷入極度混亂的時代。他們當年拋妻離子,走上硝煙彌漫的抗日戰場,不是為了追求富貴的生活,無非是為心中的一腔精忠報國的熱情所驅使罷了。他們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幸存到抗戰勝利,本來有功於國,理應得到國家的優待和人民的尊敬。然而,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中,竟有些人將這些忠誠的衛國之士誣稱為“特務”,並且嚴刑拷打,實屬喪盡天良。
翻開中國的歷史,每一位忠臣的最終結局都令人痛心疾首。宋朝的抗金名將岳飛,背刺“精忠報國”,渴飲槍頭血, 睡坐馬鞍橋, 一心要收復故國河山,迎接被俘的二帝還朝,浴血疆場,立下赫赫戰功。然而,他最終沒有死在敵人的刀下,反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在風波亭。明朝的忠臣於謙和袁崇煥,一心衛國,多次打敗外敵的入侵而威名遠播,使敵人聞之膽寒。 但是,這二位忠臣最終也慘死在本國的昏君奸臣之手。
每當讀及忠臣們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跡,內心便泛起無限感慨。忠臣的悲哀在於被奸臣暗算,不能戰死沙場。忠臣的風范則在於縱然時光流轉千載,他們赤誠報國的精神卻不被泯滅,永為世人緬懷。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列仙全傳》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孫思邈的記載。孫思邈是華原人。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能夠日誦千文。他長大之後,喜歡讀道家老子的書。周宣帝的時候,時局動蕩,他隱居在太白山學道,煉氣養神,洞曉天文推理,精通醫藥,暗中做了不少善事。有一次他見到一條“小蛇”被牧童打傷了,正在出血。他就脫下自己的衣服和牧童交換救出“小蛇”,然後幫小蛇在傷口敷上藥,放它回草叢裏。
  •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陽,是春秋時代楚國苦縣曲仁裡的人。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了身孕。由於是上界的神靈之氣出現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李氏。有人說,老子生於開天闢地之前,是天的精靈神魄,自然就是神靈了,又有人說,老子的母親懷了他七十二年才剖開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髮蒼蒼,所以才名叫老子。
  •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民變四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外號“張剃頭”,殺人如麻,一日心血來潮,起了認祖之念。可是認誰為祖宗好呢?祖宗可不是能隨便認的。張獻忠想起了三國時的名將張飛,英勇善戰,忠肝義膽,認張飛為祖宗,當不至辱沒了自己。于是張獻忠找來一幫文人墨客,命他們寫一篇祭文,以示認祖歸宗之意。可是這幫文人墨客寫來寫去,文謅謅地就是不合張獻忠的意。最后張剃頭一怒之下,把這幫人殺個干盡,跑到張飛廟中,手指著張飛大聲嚷道:“你姓張,老子也姓張,咱倆歸宗吧!”
  • 老子
    端一杯茶
    在窄如深巷的華爾街上
    當風而立
  • 據一位在國務院工作的網友稱,朱鎔基曾對身邊工作人員講:“中國的三農問題,實質是人口問題,簡單講就是:中國的人太多了,把他都塞到農村,就造成所謂的三農問題,這樣的難題,天王老子也無法解決”。我當即反駁道:人口太多,豈不正因爲曾經有個天王老子——毛澤東的結果?不要倒果爲因。中國的事不好辦,關鍵不是人太多,而是想當天王老子的人太多。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