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的风范

贯明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八章说:“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意思是说,家庭的亲情丧失才会出现子孝父慈,国家陷入不堪的状态才会出现忠臣。根据老子的理论,孝子忠臣的出现正是家庭薄情、国家混乱的有力证据,不但不应该高兴,反而应该忧虑。
忠臣以身报国,国家却未必厚待忠臣。那一群南侨机工的青春年代正处于日军入侵、中国已陷入极度混乱的时代。他们当年抛妻离子,走上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不是为了追求富贵的生活,无非是为心中的一腔精忠报国的热情所驱使罢了。他们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幸存到抗战胜利,本来有功于国,理应得到国家的优待和人民的尊敬。然而,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竟有些人将这些忠诚的卫国之士诬称为“特务”,并且严刑拷打,实属丧尽天良。
翻开中国的历史,每一位忠臣的最终结局都令人痛心疾首。宋朝的抗金名将岳飞,背刺“精忠报国”,渴饮枪头血, 睡坐马鞍桥, 一心要收复故国河山,迎接被俘的二帝还朝,浴血疆场,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最终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反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明朝的忠臣于谦和袁崇焕,一心卫国,多次打败外敌的入侵而威名远播,使敌人闻之胆寒。 但是,这二位忠臣最终也惨死在本国的昏君奸臣之手。
每当读及忠臣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迹,内心便泛起无限感慨。忠臣的悲哀在于被奸臣暗算,不能战死沙场。忠臣的风范则在于纵然时光流转千载,他们赤诚报国的精神却不被泯灭,永为世人缅怀。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列仙全传》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孙思邈的记载。孙思邈是华原人。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就能够日诵千文。他长大之后,喜欢读道家老子的书。周宣帝的时候,时局动荡,他隐居在太白山学道,炼气养神,洞晓天文推理,精通医药,暗中做了不少善事。有一次他见到一条“小蛇”被牧童打伤了,正在出血。他就脱下自己的衣服和牧童交换救出“小蛇”,然后帮小蛇在伤口敷上药,放它回草丛里。
  •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曲仁里的人。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李氏。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又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子。
  •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民变四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外号“张剃头”,杀人如麻,一日心血来潮,起了认祖之念。可是认谁为祖宗好呢?祖宗可不是能随便认的。张献忠想起了三国时的名将张飞,英勇善战,忠肝义胆,认张飞为祖宗,当不至辱没了自己。于是张献忠找来一帮文人墨客,命他们写一篇祭文,以示认祖归宗之意。可是这帮文人墨客写来写去,文诌诌地就是不合张献忠的意。最后张剃头一怒之下,把这帮人杀个干尽,跑到张飞庙中,手指着张飞大声嚷道:“你姓张,老子也姓张,咱俩归宗吧!”
  • 老子
    端一杯茶
    在窄如深巷的华尔街上
    当风而立
  • 据一位在国务院工作的网友称,朱镕基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讲:“中国的三农问题,实质是人口问题,简单讲就是:中国的人太多了,把他都塞到农村,就造成所谓的三农问题,这样的难题,天王老子也无法解决”。我当即反驳道:人口太多,岂不正因为曾经有个天王老子——毛泽东的结果?不要倒果为因。中国的事不好办,关键不是人太多,而是想当天王老子的人太多。
  • 能够听到叶落,那或许整个驿站没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时接待人员应该也歇息了吧。 整个诗篇,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孤独、失落。
  • 清明之际,舍妹夫妇远携父母灵骨而归葬于故乡,余在海外,阻于国难不能奔赴,乃吊之以文,曰: 呜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驾鹤,亦近三月。忆思双亲,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济亲族。力有大小,唯尽本分。载入家谱,亦有光矣。
  • 神韵交响乐团演出的西方交响乐曲,经常有有十分贴心的安排,乐曲的选奏也极富巧思,不论观众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响乐,在精彩的乐音引领下,总会体验到层层的惊喜与无尽的感动。
  • 只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长头发的女人,拖着一跛一跛的腿,挨个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一边找一边咧着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说的,我们村老人给我讲过的苦命女人。其实提起来,乡下的人,哪个不觉得自己命苦: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惊,受不完的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