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樂 許雲封

史然 整理
【字號】    
   標籤: tags:

唐德宗貞元初年,韋應物自蘭台郎改任和州牧,這不合他意願,因此頗不得志。他乘船東下,夜晚停泊在靈璧驛站。當時正值夜空初現瑩碧的夜光,秋天的冷露凝聚在衰草的枯葉上,韋應物坐在船倉中一邊飲酒一邊吟詩,正要將吟得的詩句記下來時,忽然聽到許雲封吹奏的笛聲,嗟歎良久。
  
韋應物通曉音律,覺得許雲封的笛聲酷似天寶年間京都梨園首席笛手李謨所吹。於是召來許雲封詢問,方知他是李謨的外孫。許雲封說:「我原本是任城人,已有多年沒有回去。天寶改元時,我才生下來一個月。當時正值玄宗皇帝東到泰山封禪歸來,外祖父隨聖駕到任城,聽說我剛生下來,見到後非常喜歡,就將我抱給李白學士看,並請李翰林給我起名。李翰林當時正坐在集市的旗樓上,高聲命拿酒來。當爐賣酒的老太太賀蘭氏已九十多歲了,是她邀請李翰林到旗樓上飲酒的。我外祖父聽到呼喊,趕緊將酒送到旗樓上。李翰林飲酒後,提筆揮毫在我胸上醉書五言詩一首:樹下彼何人,不語真吾好。語若及日中,煙霏謝成寶。外祖看後說:『我是特意向你為我外孫乞討個名字的,可你寫了一首詩,是甚麼意思啊?』李翰林說:『名字就在其間。你看,樹下人是木子。木子,李字也。不語是莫言,莫言,謨也。好是女子,女子,外孫也。語及日中,是言午。言午,許也。煙霏謝成寶,是雲出封中,乃是雲封也。即李謨外孫許雲封也。』後來,我就以雲封為名。
  
我十歲時,父母相繼離世,剩我孤身一人。我來到長安投奔外祖父。外祖父憐我遠道而來,讓我跟著幾個舅舅學吹笛。外祖父說我天性知音律,於是教我吹橫笛。每當學會一支曲子時,外祖父總是撫摸著我的脊背賞歎。當時,正趕上宮裡梨園設置小部音聲班,要收三十多人,年齡須在十五歲以下,外祖父就將我推薦去了。
  
玄宗天寶十四年六月,正值皇帝住在驪山行宮,又是貴妃楊玉環的誕辰生日。皇上詔見梨園小部音聲班為娘娘演奏祝壽。我們都被接到長生殿,奏新曲,曲子沒有名字。當時南海正向貴妃進奉鮮荔枝,因此就將曲名定為《荔枝香》。演奏完,左右歡呼,聲動山谷。當年,安祿山起兵反叛,皇上與娘娘匆忙回京,我們也就散了。自此,戰亂離別,我漂流南海近四十年。今天,我去龍立探訪親友。」
  
韋應物說:「我的乳母有個兒子名叫千金,曾在天寶中年拜你外祖父李謨為師,藝成後卻去世了。現在每每想起來都很悲傷。千金昔日所吹之笛,就是你外公所賜。」說著,從行囊中取出一個舊笛遞與許雲封。許雲封悲傷的跪著捧過來,撫摸觀看,說:「我相信這是一支佳笛,但並不是當年我外祖父所用的那支。」
  
他又對韋應物說:「制笛用的竹子應生長在雲夢之南,鑒在柯亭之下。須在當年七月十五日前生,明年七月十五日前伐。過期不伐,它的音色發窒,未到日期就伐,它的音色就浮。所謂浮,外面澤潤而內干。干,受氣不全,氣不全,竹必夭。古之至音,一疊十二節,一節十二敲。如今的名樂曲,至如梅花流韻,感金谷遊人;折柳傳情,悲玉關之戍客。即使樂聲也是清響,但是未達到至音的地步,就不能降神祈福。用已夭的竹管制成的笛子,遇到至音時必破,所以,我才知道這笛子不是外祖父當年所吹的。」
  
韋應物聽了後說:「我想請你吹奏一曲鑑定一下,笛子吹壞了無妨。」於是,許雲封捧笛吹《六州遍》。一疊還未吹完,駭然一聲,笛管中間破裂。韋應物驚嘆良久,於是聘請許雲封在他治下的曲部任事。
  
(出《甘澤謠》)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羯鼓是一種出自於外夷的樂器。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它發出的音主要是古時十二律中陽律第二律一度。古時,龜茲、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羯鼓。
  • 唐代宗廣德年間,蜀人,前雙流縣丞李琬能擊奏羯鼓,朝庭將他上調到京都長安,住在務本里。
  • 唐代宗李豫當朝時,宰相杜鴻漸也能擊奏羯鼓。永泰年間,杜鴻漸擔任三州副元帥兼西川節度使。到成都,太常少卿李琬送給杜鴻漸一根削杖。杜鴻漸得到後,拿出來給眾位幕僚賓客觀賞,說:「這是很難得的東西啊。它大概在衣、被裡存放多年了。」
  • 蜀將皇甫直善於識別音律。通過敲擊陶器,他能判斷出這件陶器是何年何月燒制的。他尤其喜愛彈琵琶。
  • 明清之交的江南無錫,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煙波之風光,也有名流薈萃、詩賦鼎盛之風流。這片吳中繁華之鄉,在閨秀文學盛況空前的時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詩詞傳世的才女——顧貞立。
  • 「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明清以來,許多文人認同這一論點,重視女子才華,因而這一時期才女大量湧現,才女文學之繁榮,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評明清才女,大多推舉商夫人為冠。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時的江南賢媛商景蘭。富庶而風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閨秀數不勝數,商夫人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樣的英靈之氣呢……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為什麼如此幸運?蔣家與布袋和尚的奇特緣分……虛雲和尚憑藉什麼,收服了民國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