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彈與油水–美國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

人氣 139
標籤:

【大紀元7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文集華盛頓特稿)美國究竟為什麼要打伊拉克戰爭,真正原因可能只有美國總統布什和他的核心幕僚知道,世人大概要等到數十年後相關資料解密,才有可能得到答案。有人說伊拉克的主要產品是甜菜而不是石油,美國不可能去打這場戰爭,雖然失之尖酸,但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石油或許不是美國出兵的直接理由,但只要軍事行動和後續的政治發展順利,石油是可以預期的利益。

從布什考慮出兵伊拉克開始,各種陰謀論一直甚囂塵上,其中最主要的是為了伊拉克的石油利益,甚至有說法指布什是被大石油公司牽著鼻子走。布什政府一再否認這類說法,開戰前白宮官員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都說過,戰爭和石油一點關係都沒有;主要西方國家中唯一支持美國的英國首相布萊爾也澄清說,如果是為了石油,和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談條件絕對是簡單多了。

油田利益 埋下出兵伊拉克伏筆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參議員凱瑞當年在參議院表決是否出兵伊拉克時投下贊成票,但他在競選總統過程中不時提到,美國必須以發展替代能源等方式,擺脫對中東石油的依賴,不要讓美國人再為石油犧牲生命。這或許有黨派和選戰競爭的立場在裡面,但以他當時贊成攻打伊拉克看來,凱瑞這種說法倒也透露出這場戰爭背後的意涵。

美國《萊斯大學》「貝克研究所(James A. Baker III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of Rice University)」和外交關係協會2001年4月聯合提出的「二十一世紀戰略能源政策的挑戰」報告指出,伊拉克仍影響美國中東盟邦的穩定,也影響區域和全球秩序,薩達姆有意以石油作為武器,試圖操縱石油市場。美國應立即檢討伊拉克政策,包括軍事、能源、政治/外交政策評估。

這份報告中也針對美國面對的整體能源困境提到,「國際能源時而出現嚴重短缺,造成的問題包括經濟衰 退、美國最貧窮的社會階層陷入困境,而最極端的後果是需要軍事介入。」雖然這段話並非針對伊拉克,但也點出美國主流思考裡,並沒有排除以戰爭作為確保能源安全的手段。

石油在美國能源結構中大約佔百分之二十三。美國每天消耗約二千萬桶石油,其中超過一半依賴進口,進口量之中約有四分之一來自中東地區。全球已知的石油蘊藏量約一兆桶,中東地區佔了三分之二,約六千五百億桶,其中沙特阿拉伯存量約二千六百億桶,佔世界第一,也是美國的主要油源。

伊拉克在一九九一年波斯灣戰前的產量大約是每天三百五十萬桶,戰後大約是二百萬桶。2001年美國從伊拉克進口的石油佔其進口比例約百分之八,九一一 事件後美國採取分散油源措施,2003年向伊拉克出兵前僅佔百分之一。但真正的重點在於伊拉克的潛力。

伊拉克的石油利益究竟有多大?伊拉克已經確認的石油蘊藏量為世界第二大,達一千一百二十五億桶,佔全球的百分之十一,僅次於沙特阿拉伯。但美國能源部估計,伊拉克實際石油藏量應遠高於此,可能超過三千億桶,而為全球石油藏量最大的國家。

伊拉克石油不但蘊藏量高,而且容易開採,生產成本可能是全球最低的,每桶成本大約只要一美元,換句話說,開採伊拉克石油的利潤極大,例如以目前每桶四十美元左右的價格,利潤可達成本的四十倍。更何況,伊拉克原油的含硫量低,品質極佳。

美國智庫「全球政策論壇(Global Policy Forum)」估計,伊拉克石油每年可為石油公司創造的潛在利潤空間達九百五十億美元。一九七二年伊拉克將石油產業國有化,艾克森、英國石油、雪弗龍等英國和美國的石油公司被逐出伊拉克油田。美國攻佔伊拉克之後,這些英美公司取得重新回到伊拉克市場的優勢。

懷璧其罪 強國覬覦戰亂接踵來

伊拉克可說是懷璧其罪,一個世紀以來遭逢的戰亂大概都和石油脫不了關係。一九一四年至一八年間英國發動殖民戰爭,從奧圖曼帝國手中奪取伊拉克一帶,控制了主要油田。一九一八年至三○年間英國在伊拉克進行綏靖戰爭,用十幾年的時間壓制了反抗活動。一九八○年至八八年間的兩伊戰爭,世界強國為了油源和戰略考量分別在背後支持伊拉克和伊朗,諷刺的是,當時美國和英國支持的是伊拉克。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美國號召聯軍將一九九○年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逐出。

伊拉克除了本身擁有豐富的油藏之外,也處在關鍵性戰略地理位置。美國罕布什爾學院(Hampshire College)教授克萊爾(Michael Klare)指出,即使伊拉克沒有石油,但因地理位置鄰接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中東國家合計擁有世界三分之二石油蘊藏,且薩達姆又威脅到美國在整個波斯灣區的主控權,美國還是可能會照樣入侵伊拉克。

問題在於美國打這場戰爭要付出多大代價,以及能否得到預期的利益。從2003年3月開戰到現在的一年三個月時間,美國在伊拉克陣亡的軍人已超過八百人,受傷者超過五千人。在經費方面,據保守估計大約已超過一千一百億美元。主要戰役雖然早已結束,但伊拉克情勢一直無法穩定下來,人員傷亡和經費支出恐怕還會不斷增加。在無形的代價方面,回教世界的反美情緒更加激烈,中東地區美國平民成為恐怖份子報復目標的事件時有所聞。

伊拉克的油田和油管持續遭到恐怖份子以炸藥破壞,政局不知何時才能安定。伊拉克油田龐大油藏固然存在,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這項利益恐難實現。當然,如果伊拉克將來能因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而終獲民主和安定,並助使中東區域情勢趨於穩定,美國付出的代價應可不 算白費,但這看起來仍屬遙遙無期。

相關新聞
中國啟動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一期工程
油價上漲將增加中國經濟風險
巴斯拉第二條油管修復 開始恢復輸油
台糖和中油簽訂二百億元購油合約 約期五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