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華﹕港人民主示威 北京統戰破功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7月5日訊】今年7月1日,香港再度出現五十萬人上街表達訴求民主的壯舉,令各界感到意外,特別使北京尷尬。去年香港五十萬人上街,責任可以推給董建華特區政府的無能;但是此後由政治局常委兼國家副主席的曾慶紅不顧香港的高度自治而親自插手香港事務。作為江澤民的「大內總管」,又是高幹子弟出身的曾慶紅,精通謀略,幫助江澤民收拾「楊家將」,打倒陳希同,完成全黨的「統一大業」,功不可沒。然而曾慶紅以五千年的中華謀略來對付接受西方文明才一百多年的香港,雖然統戰權謀發揮得淋漓盡致,還是邪不勝正,分化不了香港市民追求自由民主的堅強意志。

  觀察曾慶紅分化香港的統戰權謀,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中共的統戰,首先是「分清敵友」。統戰部長劉延東5月訪問香港時,出席了幾十項活動,包括老人活動,就是不接見民主派,理由是「沒有時間」。實際上把民主派定性為必須打倒的敵人。

  二,對「階級敵人」,用的就是打擊和分化的「革命兩手」,從八○年代就從政的傳統民主派核心人物,如李柱銘、司徒華、劉慧卿,吳靄儀等被列為「頑固派」而要孤立和打擊。九七以後,香港政經情況全面倒退,於是出現一批新興民主派人物,他們同傳統民主派的草根性不同,而是以專業人士為代表,例如著名的大律師余若薇、湯家驊、梁家傑、陳景生,以及天主教香港教區大主教陳日君等。他們形象比較清新,受到中產階級的歡迎,才出現去年五十萬人的遊行。北京要孤立傳統民主派,便需爭取新興民主派。

  三,北京利用「回鄉證」進行分化。例如拒絕傳統民主派骨幹入境,對那幾個大律師,特別是被土共罵得很兇的陳日君卻網開一面,解除禁令。即使對傳統民主派,也「特案」批准個別人士入境探望老母。這種分化手段對大部分人不見效,例如陳日君;但是對有的人就有用,以致公開主張取消「還政於民」的口號,改為「慶回歸,爭民主」,以免「刺激」北京,因為曾慶紅的一位愛將聲言「還政於民」就是「港獨」。

  四,北京的另一手分化策略就是不斷開放「自由行」來刺激香港的經濟活動,並以「恩人」自居,離間市民與民主派的關係。其實香港人在大陸的投資與消費,不知比自由行的大陸人多多少;何況,香港人可以到全國各地自由行,全國人民也應該可以到香港自由行才算公平。北京現在是否明白香港人不是用錢就可以被買下「生存權」的經濟動物?

  現在的香港居民,有很多是一九四九年大陸淪陷以後來的移民,又就近見證到中共統治以來歷次政治運動的慘無人道,包括大躍進時期匯款、寄送救命的糧食藥品以及文革期間大批浮屍漂流到香港與六七年「左仔」暴動燒殺,也領教了改革開放後中共官員的貪婪無恥。他們對中共的認識不是用謊言容易欺騙的。本來這些大陸移民在香港也是過客心態,缺乏歸屬感;但是他們在英國人統治下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貴,因此一旦中共要「洗刷」這些所謂「百年恥辱」時,他們忽然感覺到這個家園的可愛,因此挺身而出來保衛,要求「還政於民」,由自己當主人。

  面對新五十萬人遊行,中國出現鷹鴿兩種聲音,也許到9月立法會選舉以前,北京還不會採取太強硬的手段以免流失土共的選票。但是北京仍會繼續採用「革命兩手」,香港人還要面對艱鉅的民主路,以不失原則的靈活同中共打交道。但還必須有最壞的打算,因為中共到底不是一個文明的群體,而是黑社會性質的政黨。

自由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林保華:與其比賽撇清關係﹐不如立即放下屠刀
中國內憂外患:宏觀調控多爭議 矛頭對外轉強硬
【專欄】林保華:趙紫陽應該參加里根的國葬禮
林保華:寧做民主附庸,不做專制附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