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壽:中國經濟發展分析: 問題與對策

陳宗壽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8月6日訊】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是世界共同話題,也是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責。隨著時代進步和全球一體化,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和許多問題將進一步密切相關、互相影響。

中國經濟自1978年改革開放與發展私有經濟以來,初步走出僵化的經濟體制,確實有很大發展, 但由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後,仍舊存在很多嚴重問題, 應當認真分析研究和解決。

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國內外有不同的看法, 甚至分歧較大。國外一些刊物僅僅看到北京、上海、深圳的高樓大廈、五星級賓館、高速公路、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速,就認爲中國經濟發展僅次於美國,將很快趕上美國。並認爲中國‘經濟過熱’,應降溫和軟著陸。他們沒有看到中國13億人口中80-90%長期生活在經濟落後的廣大農村與中小城市,還有上億城鄉貧困人口,人均收入低,差距大,需求大;但大多數人購買力低,生活簡單,質量也差。

一、成績、差距與人均GDP國際位次
據中國統計局報導,2003年中國大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90美元/人.年,這標誌著中國經濟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曲折道路與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新的起點。

據世界銀行關於世界發展報告, 人均收入仍然是重要綜合指標。按人均收入高低將世界206個國家和經濟地區分爲四大類:高收入(9656美元及以上)區(50個),中高收入(3126-9655美元)區(38個),中低收入(786-3125美元)區(54個)和低收入(785美元及以下)區(64個)。

中國屬於第三類中低收入國家,排名約在115位。

高收入區有北美、西歐、日本、澳洲、新西蘭、新加坡、香港、澳門、臺灣等。高收入區中,2000年典型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盧森堡42434美元/人.年,日本37528美元/人.年,美國35069美元/人.年,新加坡26767美元/人.年,香港24124美元/人.年,澳門、臺灣約1.4萬美元/人.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世界經濟經歷了五十年代的恢復期, 60-80年代的高速度增長期, 有的每年持續增長10%,出現亞洲 “四小龍”。現在是平穩增長期。由於世界意識形態旋渦,中國經濟發展走了彎路,在極左思潮支配下,過多的政治運動與戰爭,錯過了世界發展周期與大好時機。

改革開放以來,生産力獲得部分解放和活躍,中國經濟有明顯好轉與發展,出現補漲行情。但是,能否持續穩定地增長?同時,由於尚存在許多問題與體制矛盾, 又極大地限制與抵消了經濟發展的成果與步伐, 致使中國與高收入區、中高收入區仍有較大差距。趕上這些先進經濟體的發展水平尚須進行長期艱巨的努力。特別是要學習先進經濟體的經驗, 認識差距與問題, 深化改革, 優化體制, 落實政治體制改革, 徹底解放生産力, 以便更好更快發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體制弊端所産生的問題是客觀存在, 並産生種種實際影響與危害。因此,不能採取諱疾忌醫,或任其擴大的態度,只有認清問題, 以積極態度,妥善解決問題, 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1、國民收入兩極分化擴大、城鄉差別擴大、就業形勢嚴峻
據調查, 1998年貧困線以下人口:按國家貧困線占總人口4.6%; 按國際貧困線每天1美元以下,占人口18.5%; 每天2美元以下,占人口53.7%。2002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由2.29:1,擴大爲3.11:1。城市中收入差別更懸殊。下崗與城鄉失業人數遠遠高於官方統計人數,一些貧困人被迫賣淫賣血, 而感染艾滋病, 正在嚴重擴散。有的人冒生命危險偷渡境外謀生,或從事國際犯罪活動, 這些嚴重損害了中國國際形象。

2、國企效益低,改革效果不大
國有上市公司發行股票,融資數萬億元,仍不能挽救企業困難與危機。人們常說:“一年上市,二年平,三年虧”。典型案例:ST輕騎公司在2002年鉅額虧損32億元。股市開辦12年以來,由於濫發股票、官商勾結、缺乏市場誠信、缺乏民主監督,暴跌5次,跌幅最大達50%以上。2001年暴跌後,至今已達三年多, 使數千萬投資者虧損嚴重, 反映了國企效益與改革不佳的困境,也說明市場化機制很低與市場管理不善等嚴重問題。

3、黨政官員腐敗嚴重,損害經濟與社會發展
據中紀委報告,15大、16大,1992年至2002年兩個5年間,因腐敗違法違紀,全國處分黨員數分別爲669300人和846150人,增加26.4%; 處分縣處領導官員分別爲20295人和28996人,增加42.9%;處分廳局級官員分別爲1673人和2422人,增加44.8%;處分省、部級領導官員分別爲78人和98人,增加25.6%。

腐敗問題使道德、法律、政策、科學、技術、資源與國家機構某些部門喪失或降低其功能和效率,增加企業生産、個人生活與國家運轉的成本, 嚴重破壞經濟與社會正常發展, 降低國際競爭能力與持續穩定地增長的可能。 邊治理邊腐敗的根源在於制度弊端,缺乏民主與公衆監督,導致權力腐敗。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案件大量出現和長期得不到依法合理解決。

4、黨政管理機構龐大低效率,消耗與佔用社會大量寶貴資源
據統計,1980—2000年20年間,行政管理費從82億元,猛增爲2768億元,增長34倍,而同期財政收入增長僅14倍。行政管理費從占總支出的7.2%,膨脹爲17.4%,然而,另一方面教育與科學研究經費投入總量長期不足。資源浪費大,配置不合理。顯然, 這是體制問題。

5、銀行-金融業存在危機
中國商業銀行管理不善,大量貸款與呆賬、壞賬, 難以回收。據報道,2003年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2.4多萬億元, 不良貸款率爲15.19%。2003年國際金融銀行業信用評級,標準普爾指標,中國沒有一家銀行達到A級。

6、教育失衡,初等教育落後
據統計,2002年全國共有24個省市區拖欠教師工資134.41億元,拖欠額達5億元的省12個。全國26個省區農村小學共有D級危房4000萬m2,辦學條件極差。仍有15%的地區尚未“基本普九”,還有0.9%兒童沒上學,11.4%少年沒上初中,15歲以上人口文盲8500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抽樣調查,文盲與小學程度人口占42%,不少地方學生因貧困輟學。

7、經濟粗放作業,能源消耗與材料消耗高
2000年中國每1萬美元國民生產總值平均能耗約爲8噸標準油,比先進國家能耗高出4—8倍,甚至也高於巴西、印度的能耗水平。這樣將造成一次能源浪費、缺乏與危機。實際上在東南沿海一帶與其他許多地方已經出現能源短缺, 因經常停電, 已造成數千億元損失。

中國的鋼鐵、水泥産量雖已居世界第一, 鋼鐵的消費占世界25%, 水泥的消費占世界40%, 這些消耗遠遠高於中國GDP占世界的比重4%。反映技術落後,資源浪費嚴重。

8、生産安全落後,傷亡事故高發
每年各類安全事故頻繁:交通事故、水災、礦山事故傷亡高居不下,形勢嚴峻,特別是採礦事故與死亡人數居世界之首。例如, 2003年12月23日重慶油氣井噴事故死亡191人,是嚴重責任事故。

9、環境污染嚴重,疾病疫情多發
空氣、河流、土壤污染嚴重,沒有根本好轉趨勢。艾滋病感染者達百萬人; 每年新發癌症病人200萬人,死亡140萬人; 2003年SARS流行死亡數百人,一度造成全國恐慌。2004年初,又在許多地方爆發禽流感。環境污染與疫情形勢不樂觀。

10、社會犯罪嚴重,治安形勢嚴峻
各類刑事犯,特別是青少年犯突出;大學生殺人案時有發生,例如雲南省馬加爵案; 留美博士盧剛案。以及河南省有一罪犯慘殺與強姦達67人,這些人完全失去人性, 說明教育、道德與社會體制存在嚴重缺陷。許多地方治安不好, 大多以鐵門窗防盜。

11、社會結構失衡
舊的生產關係與新的生産力失衡; 指令性經濟時期的上層建築與市場經濟基礎失衡; 政治體制的僵化與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失衡; 舊的極權官本位與社會進步民主自由平等與公平失衡; 公權的濫用與有效監督失衡; 少數人的特權與廣大人民的民權失衡; 公民實際權利與義務失衡; 社會法治的需求與司法腐敗失衡; 社會道德觀價值觀扭曲與公理失衡; 資訊的壟斷控制與資訊時代的社會需要失衡; 初等教育落後與經濟發展失衡; 商品生産供給結構與社會購買力失衡; 發展質量與數量失衡; 發展理論與社會實踐失衡; 政績工程與實際經濟效果失衡等。長期失衡將積累與激化社會矛盾,造成社會不穩定與動蕩。

12、投資比例失調
經濟過熱的提法籠統,欠妥。實際上國民經濟包括許多部門,有的過熱,有的過冷,有的緊張。當前存在開發區熱、政績工程熱、房地産熱、圈錢熱、圈地熱等。投資過多的部門有,例如汽車、鋼鐵、水泥、家電、紡織等; 過冷的部門有農業、股票市場(暴跌三年多)、環境保護、公共衛生、初等教育、科學研究等;緊張的部門有電力能源、交通運輸、服務業、資金等。宏觀調控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面退縮,而是區別對待,有增有減,壓縮過熱, 改善薄弱環節,防止畸形發展與虛假泡沫, 使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3、經濟發展主要參數低
例如,投資效益與回報率、全員勞動生産率、城鄉就業率、工資待遇、公共醫療、勞動力文化技術素質等較低。同時存在嚴重的社會分配不公、較高的銀行壞帳、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20年來主要消費品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官方統計約5倍,有的實際達10-20倍)。

14、發展的動力
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資源的投入:資金、資源、人力等。同時社會上也存在許多不正當與非法手段,例如,非法圈錢、非法圈地、非法拆遷民房、盜竊國庫、侵吞公私財産、壓榨勞工、克扣與拖欠工人工資、使用童工等。實際上忽視配套改革、教育、科研、法治、市場規則等。

15、市場化改革與管理水平低
受指令性經濟時期的“國家壟斷一切”的極端主義思潮影響很深,政府官員對經濟的過度干預、不當干預、直接經營、政企不分與不盡職責,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官商勾結,市場欺詐,假冒僞劣到處可見,大大損害市場化進程與人民物質文化生活質量與水平。

三、基本原因
1、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改革不配套,政治經濟失去平衡,一條腿走路, 難以持續英美等發達國家;

2、19世紀西方極端主義錯誤思潮與東方數千年專制主義殘餘影響較深;
3、文化教育落後,不利調協發展;

4、思想觀念落後,改革不到位;

5、國家管理體制沒有創新,舊機構不適應新形勢。

四、理論、政策、實踐、效果與國際經驗
古今中外發展國民經濟的理論很多, 評價正確與錯誤的客觀標準是社會實踐效果, 即全體國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用最低成本, 獲得國民最大收益。不同理論與政策指導下的社會實踐與效果是不同的,甚至差距很大。20世紀以來的國際經驗值得認真吸取。

1、基本政治與經濟制度適合經濟發展——任何國家與地區都可成高收入區
所有高收入區都實行民主政治制度+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例如,北美、西歐、日本、澳洲,以及新加坡等。生産力得到充分解放, 國民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協調全面地增長, 成爲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2、正確的社會政策
例如,優先發展教育,重視科學研究,“小政府大政府”,吸收外資,保護私有財産與投資,良好的勞工政策與社會保障制度,可靠的醫療制度等。

3、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與地理位置、氣候、人口多少、國家大小、資源多少無關
上述四類國家中每一類國家分佈很廣在全球各大洲, 與地理位置、氣候、人口、大小、資源無關。從高收入區50個國家與經濟體中也可以得出這個論斷。世界十個人口大國,有2個屬於高收入區:即美國、日本。而日本是一個人口多,密度高,耕地少,資源短缺的狹小島國。四類國家每一類中都有人口多的, 也有人口少的國家, 因而, 收入高低與人口多少一般無關。

4、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然是國際公認的評價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綜合指標。一些典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1000美元/人.年的時間先後爲:

美國1941年,法國1953年,英國1954年,西德1958年,義大利1964年,日本196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區,新加坡1954年,巴西1974年,臺灣1976年,南朝鮮1977年,這些地區的經驗值得學習,其社會與經濟發展具有極強的可比性。

由此可見, 中國2003年人均産值達到1090美元, 從數位看相當於英美等發達國家40-50年代的水平;若考慮通貨膨脹,實際購買力僅相當於英美等發達國家20-30年代的水平,差距仍然很大。

5、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由國家壟斷一切的“無產階級專政”政治制度與“消滅私有制”的指令性經濟制度,實踐證明阻礙社會與經濟發展,束縛生産力。例如,前蘇聯、東歐,以及效仿其模式的亞非拉國家,長期畸形發展或停滯不前。

6、傳統的封建主義、保守主義影響很深的國家,不利於解放生産力,發展呈低水平,例如,幾個知名的古代文明國家, 例如, 印度、埃及、中國。

低收入地區,想要成爲高收入區,就應學習高收入區的先進經驗,深化改革,從制度、結構、政策上作起。當然執政者有更多的責任,轉變觀念,學習先進,與世界接軌,解放生産力,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與質量。

五、對策: 關鍵在於深化改革優化體制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學生運動, 提倡民主自由與科學是一次中華民族復興的啓蒙運動。中國走什麽道路?實行什麽制度?中華如何能振興、富強?這是中國人關心的問題,爭論了一百多年,未果,仍然是一國兩制。人們要問,究竟哪一種是最優制度? 應當以史爲鑒,總結歷史經驗,學習先進體制,不要重復“西學爲用,中學爲體”的歷史錯誤, 從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抛棄偏見與少數人的狹隘私利,深化改革,創造與實行最優化的制度,早日趕上先進國家,使全體人民的國民收入與利益最大化。

爲此, 應學習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與現代政治經濟理論, 提倡科學發展觀是五四運動精神的繼承與發揚。科學發展觀包括內涵很多(見發展的哲學一文), 其中最重要的在於民主體制。

1、 落實政治體制改革,明確改革目標、計劃、步驟,建立現代民主制度,實施憲政, 實現民主化社會化;根治制度腐敗; 以民主與和平方式妥善解決國內政治分歧與兩岸關係; 徹底解放生産力; 優化資源配置; 爲經濟起飛奠定基礎;

2、完善市場經濟制度與法律體系;充分體現市場規則:公平、公正、公開;

3、制定經濟發展科學評價指標體系;

4、優化投資,協調發展。落實科教興國方針,增加基礎教育投入;

5、按憲法第2、5條, 轉變觀念, 黨政分開; 依法施政, 不要越權; 分工明確,承擔責任。政府的主要職責在於公共服務,辦好教育、社會保障、維護社會公正與秩序。政府不要直接經營經濟,不要形成官商,不要與民爭利,更不要侵犯公民權益。

6、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增加科研投入;

7、重視“三農”問題,科學解決農業體制,先抓農村基礎教育;

8、加強投資審計,優化資源配置,杜絕政績工程,減少政府不當消費;

9、保護公民權利,抓緊妥善解決侵犯公民權利的案件;

10、學習國際先進經濟體制的經驗與理論,積極與國際接軌。

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周期與水平,中國經濟正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市場與潛力,但也存在上述問題與體制弊端的不利因素的制約,能否實現持續穩定地增長和經濟起飛,關鍵在於政治體制改革是否成功,這是重要的發展戰略問題。

參考資料: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北京,2002。
2、劉國平主編,世界經濟統計,經濟科學出版社,北京,2002。
3、世界經濟年鑒編輯委員會,世界經濟年鑒,2002/2003年卷,北京,2002.12。
4、陳宗壽,發展的哲學,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家論壇與經濟研討會,北京,2002。
5、陳宗壽, 新型工業化道路與必須深化體制改革,第二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北京,2003。
6、陳宗壽,資源優化配置與資本市場的良性迴圈,中國WTO研究學術年會,北京,2003。
7、范慕韓主編,世界經濟統計摘要,人民出版社,北京,1985。
8、中社科院經濟所,世界經濟統計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1。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宗壽:落實憲法 實施憲政
陳宗壽:堅持民主 完善制度
陳宗壽:建立國民健康保障制度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