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的中醫觀

游文仁  台中榮民總醫院中醫科醫師

人氣 2

【大紀元9月27日訊】在現今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社會環境中,由於精神壓力、飲食失衡、藥物使用不當,以及包括幽門螺旋桿菌的橫行等種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消化性潰瘍一直是臨床最常見的疾患之一。而近日又加上天氣逐漸轉冷,門診中的此類患者更明顯地增多了。

消化性潰瘍最主要的臨床症狀,為慢性周期性發作的上腹疼痛,疼痛的部位以及發作的時間,因潰瘍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在進食後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發生疼痛,疼痛部位多在上腹正中或稍偏左,持續一至二小時後逐漸緩解,下次進食後又重覆出現者,多為胃潰瘍;而在進食後二至四小時發生疼痛,部位多在上腹偏右,呈空腹痛或饑餓樣疼痛,進食後疼痛緩解,則多為十二指腸潰瘍。除了疼痛以外,消化性潰瘍還常兼有曖氣、泛酸、噁心、嘔吐、上腹悶脹、煩躁與失眠等消化系統及全身症狀。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消化性潰瘍包含於所謂的「胃脘痛」或「心下痛」等病之中。中醫學認為「脾」與「胃」是消化系統中最重要的器官,「脾」的主要功能在於吸收營養,而「胃」的主要功能在於消磨食物,所以理所當然的,對於消化性潰瘍的治療,自然應以「脾」與「胃」為主,視臟腑的陰陽虛實狀況採取相對應的方藥。

此外,獨具特色的中醫生理病理觀又認為,「肝」、「腎」與「脾胃」結構的維持,與功能的發揮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消化性潰瘍患者常有緊張急躁、自我要求高的個性,這樣的個性基本上屬於中醫所謂的「肝氣盛」一症,肝在五行中屬木,而脾胃屬土,因此中醫習慣用「木剋土」這一個簡化語言來表達此種疾病狀態。

臨床處方除了脾胃藥,也會使用到肝藥,而程度依病情的輕重,可由「疏肝」、「柔肝」、「清肝」一直到「瀉肝」。在考量各個相關臟腑以外,中醫也非常重視所謂的「痰濕」、「瘀血」、「食積」與「氣滯」等病理因素,而相對的採用「裱痰利濕」、「活血化瘀」、「消食」、「理氣」等治則以及方藥。經由中藥的調理,絕大部分的患者都能很快的緩解疼痛,並逐漸的恢復健康。

為了盡快的恢復健康與避免復發,除了按時服用藥物以外,有些事情是患者應該注意並且盡可能遵循的:

1.應時時保持愉快心情,並且適時紓解生活及工作壓力。

2.三餐要定時定量或少量多餐,避免過飢過飽。

3.太甜、太酸、太辣、太硬的食物,不宜食用。

4.戒菸、戒酒。

5.注意保暖。

6.適度的運動。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消化性潰瘍患者一旦發生腹部劇烈疼痛,或是突然解柏油樣黑色大便者,則可能是潰瘍穿孔或出血的前兆,應盡速至醫院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本文由台中榮民總醫院提供)──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牛肉末土豆一鍋料理:健康美味好料理
【廚娘香Q秀】黑糖核桃富蘭爵蛋糕和糖磁蛋糕
【一簞食】楓糖菠蘿翻轉蛋糕
秋葵熱量低又營養 教你如何料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