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業化思潮從何而來?

人氣 38
標籤:

【大紀元9月6日訊】(亞洲時報在線記者朱戰9月6日報導)中國教育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所謂“教育產業化”政策更成為眾矢之的。中國教育部一直否認支持“教育產業化”政策;可圈可點的是,被視為“教育部內少數派”的中國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近日公開承認:“教育產業化這種思潮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導者、一些學者那裏是有的”。這是中國教育部第一次有高層官員承認在中國官僚中間存有“教育產業化”的思潮。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9月2日上網答線民提問時表示:“我也不能否認,教育產業化這種思潮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導者、一些學者那裏是有的,有一些人現在都在鼓吹這個東西,比方說,我最近發現有個別地方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以改制的名義賣掉了,賣給私人了,這個我是堅決反對的。”

張保慶重申:“教育部歷來是堅決反對教育產業化的。因為教育是一個要體現社會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門,教育是一種崇高的公益事業,對凡是能夠接受教育的人都要提供教育,將教育產業化違背了我們的辦學宗旨,違背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違背了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原則,所以我們是絕對不能搞教育產業化的。教育產業化了,就毀掉了教育事業了。”

應該指出,關於“教育部堅決反對教育產業化”,中國教育部長周濟在1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2004年首場記者招待會上也曾指出:“中國政府從來沒把教育產業化作為政策,一定要堅持社會公益事業的屬性”。有意思的是,張保慶不點名指“一些地方、一些領導者、一些學者那裏”存在“教育產業化這種思潮”;這是中國教育部第一次有高層官員承認在中國官僚中間存有“教育產業化”的思潮。

其實,中國社會各界對於何謂“教育產業化”根本仍未有共識,所以這場爭端往往出現了“各說各話”的情況。上海空軍政治學院學者韓季池在《教育產業化初探》一文指出:把教育作為產業來辦,就要按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辦事,主要表現在經營企業化、運作市場化、產品商品化等三個方面;不過,這位上海空軍政治學院學者的想法,嚴格而言並不是教育部的正式立場。

雖然中共中央國務院1992年6月16日《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指出:包括教育事業等現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業型第三產業單位要逐步向經營型轉變,實行企業化管理;不過,後來負責教育的中國副總理李嵐清有明確批示指: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要維持作為一個公益事業。

外界普遍認為,“教育產業化”議題再次浮出水面,應該與十五大後任教育部長,十六後擔任掌管教育政策的中國國務委員陳至立有關:由陳至立牽頭的中國教育部1998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實施“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是中國教育到2010年的其中一個目標。不過,這份文件也明確地重申,基礎教育作為公益事業的性質不變。

現時中國社會上有關“教育產業化”的爭議,更多是由於各地不斷傳出各種“教育亂收費”問題,其中,上海市糾風辦、市物價局、市財政局和市教委等部門在2002年專門組成10聯合檢查組,對全市150所中小學進行了檢查,共查處中小學校各類違規收費7240萬元(人民幣,下同),收繳1126萬元,清退1180萬元,封存3017萬元。在全中國上下,有關問題不依規章胡亂收費的問題可謂非常嚴重。

另外,極具爭議性的“大學城圈地”問題,也被視為“教育產業化”的一個表象。中國近年很多大學都發展一些“大學城”項目,作為籌募經費的其中一個來源,但不少此類項目卻被揭發財務問題,例如位於河北廊坊的東方大學城,就傳出欠債22億元人民幣的醜聞,為東方大學城題字的,不是別人,正是陳至立的老上司,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

中國政府自開放改以來,一直面對教育資源匱乏問題。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課題組”近日正式發佈《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指出:中國教育的公平性正在惡化。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要求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到上世紀末達到4%,這是發展中國家80年代的平均水平。但其後的十幾年裏,4%的目標從來沒有達到過,甚至在提出要求後的幾年裏不升反降,一度跌到了1996年的2.44%,到2003年才佔到3.41%,這個數字仍然低於欠發達國家的教育投資比例。

就是這佔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很小的教育投入,在城鄉和區域之間的分配也很不均衡、合理,從而減少了社會底層的受教育和培訓機會。統計數位顯示,2002年全社會的各項教育投資是5800多億元,其中用在城市的佔77%,而城市人口佔總人口不到40%;佔總人口數60%以上的農村人口只獲得23%的教育投資。

據中國大慶廣播電視大學學者商江《關於教育不能產業化的初步探討》一文指出:現時全中國受教育人口2億人以上,屬於窮國辦大教育。中國教育部門在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又確定了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有教育專家就指出:中國教育部門訂下的目標太大太高,但卻沒有法子可以達到。在這背景下,教育規模逐步擴大,攤子越鋪越大,但是教育經費的供給難於同步增長。

2000年的中國教育經費支出中,高教佔25.4%,中專佔6.6%,中學佔29.42%,小學佔32%。幼稚教育僅為1.38%。現行的教育供養體制和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地方財政對教育支出的承受能力不一致。

為了杜絕教育亂收費問題,中國教育部門提出所謂“一費制”的收費標準。“一費制”的收費標準是:農村小學每人每學年160元,農村初中生每人每學年260元。各省區直轄市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決定當地“一費制”的浮動範圍,但浮動範圍不得超過20%。不過,現時中央、省、市、縣各級財政承擔的教育成本極不均勻: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目前中國義務教育經費78%由鄉鎮負擔,11%左右由省負擔,9%左右由縣負擔,中央負擔不足2%。這樣的財稅體制成為農村義務教育面臨種種困難的根本原因。

2001年,農村義務教育由“分級辦學,分級管理”轉變為“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分級負責,以縣為主”新的管理體制,雖然使困擾農村教育多年的教師工資拖欠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但是,財政撥款只保鄉鎮農村中小學人員工資,公用經費完全靠收取學生雜費,除此以外沒有任何其他法定經費來源,學校運轉捉襟見肘,甚至難以為繼。因此,地方出現的亂收費問題可謂是結構性的。

據商江的文章指出:中國現在年度教育經費1400億人民幣合170億美元,世界總的教育經費約為11500億美元,中國約佔其中1.5%!而中國人口世界第一學齡人口2.14億人,佔世界教育人口的22%!結果就是:中國教育部用世界教育經費的1.5%,教育培養了佔世界教育人口22%的學生!

中國全國政協委員林興算了這麼一筆賬:“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4790.6億元,2003年突破了11萬億元。我國西部12省市的農村在校中小學生為4500多萬人,按照一費制的收費標準計算,西部義務教育學生一費制年費用總計為88億多元。這筆費用佔2002年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0.81%,也是中央政府承擔得起的。”(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前軍訓處長宋文涉賣官 被求刑13年
中共正式出賣東北二省及唐努烏梁海
追查國際對大慶石油管理局和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迫害法輪功官員的調查報告
李遠哲:台灣年輕人缺勞動  教育政策應調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