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愈感艱難 還能快樂嗎?

人氣 21
標籤:

【大紀元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飛,石玲綜合報導)現代人的生活比十年前複雜很多。更多的人感到生活上的艱難。那麼他們還能快樂嗎?

現代人生活多磨難

《今日美國》(USA Today)近日報導,芝加哥大學全國輿論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對人生活上的不順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調查了1340位成年人,發現在2004年這些受訪者在生活中的磨難比上一次調查-1991年更多。

在所有受訪者中,生活中至少有一次明顯磨難經歷的人數,其比例從88%上升至92%。人們面臨最多的問題包括:遭受更多的疾病、無力支付醫療費用、上漲的帳單、失業、和伴侶關係破裂。

但有一個進步的現象﹕受訪者與犯罪和法律有關的磨難減少了。

那些承認自己生活中存在磨難的受訪者被詢問了約60個問題,他們每個人也可列舉兩個其它的問題。發表這項研究的湯姆.史密斯(Tom Smith)說,對這些問題用統計的方法衡量並使用一個方程式,就可以把生活中的磨難進行比較。

研究中列舉的一些問題比僅是單一的麻煩事更為複雜。例如,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人數,比例從1991年的7%上升至2004年的11%,沒有醫療保險的人從12%上升至18%,與伴侶關係破裂的人數上升了一倍(4%至8%)。

但大家不應為生活中的磨難而喪失信心。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喬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說:「痛苦的經歷不是使人們不快樂的必要因素。快樂與我們生活中的經歷關係並不大…生活中的磨難可能會令你傷痛或感到沮喪,但它們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糟糕而持久。」

這是可以理解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本來就是順境和逆境不斷出現,順境帶給我們暢快喜悅,逆境令我們哀傷憂愁。要是這樣的話,每一個人應該都差不多,大家都應該是憂喜參半。但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愁容滿面,有的人又總是笑容可掬呢?顯然痛苦的經歷並不能決定我們快樂與否。

海德特表示,快樂是獨立的個體,就像大腦中的一個恆溫調節器,它的恆溫基點由遺傳因素決定。由於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使我們都在基點附近上下起伏。然而無論生活的順逆起落如何動盪,人們總是會設法調整心境,重回這個恆定點。

對「快樂」的研究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新興的一門心理學,於1998年由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創,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樂、成功與有意義。因此正向心理學或許可以簡稱為「快樂的科學」。

正向心理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研究結果可能會令人感到驚訝﹕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才更能讓我們快樂。

伊利諾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迪納(Edward Diener)的研究發現,只要基本生活無虞,額外的收入並不能帶來多大快樂。良好的教育與高智商對快樂的提升也沒多大幫助。年輕也不保證快樂,美國疾病管制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廿到廿四歲的年輕人情緒低落的時間,還比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的老先生老太太長。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確實能鼓舞心情,但是卻很難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應還是宗教團體。親情與友誼也能帶來快樂;迪納與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參與研究的大學生中,最快樂與最不憂鬱的10%學生,他們明顯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親密的朋友與家人,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迪納結論說:「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人際支援 (social 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一書中指出,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享樂(興高采烈的笑臉)、參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程度)、意義(發揮個人長處,達到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三項要素之中,享樂帶來的快樂最為短暫。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大家注意,因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參與和意義卻遠比享樂重要。」

正向心理學也認為人的快樂基點可以調整﹕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快樂水平。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使我們更快樂呢?

快樂的具體招數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桑雅.呂波密斯基(Sonja Lyubomirsky)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八項具體可行的做法:

一、心存感激:
每週記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開了),也可以是更具意義的事(小孩開始學走路了)。保持鮮活,內容愈常更換愈好。

二、時時行善:
可以是隨機的(排隊時,讓趕時間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統的(每週日固定送晚餐給老年鄰居)。對朋友或陌生人行善,會讓自己感覺很慷慨、很有能力,也會贏得別人的笑臉、讚許及仁慈回饋。這些都會讓人感覺快樂。

三、品嚐樂趣:
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陽光的和煦。心理學家建議,不妨將快樂時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腦海中」,在痛苦時回味。

四、感戴良師:
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趕快致謝。越詳盡越好,最好是親自答謝。

五、學習寬恕:
對傷害與誤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氣與怨恨寫封信給對方表示寬恕。無法寬恕他人會讓自己停在積怨與心懷報復上,寬恕則能讓你繼續前行。

六、愛家愛友:
對生活滿意與否,其實與錢財、頭銜、甚至健康關係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堅固的人際關係。多花點時間與精力在朋友與親人身上。

七、照顧身體:
睡眠充足、運動、伸展四肢、笑口常開都可暫時改善心情。經常如此會讓你對生活感到滿意。

八、逆境自持:
人生不免有難。宗教信仰可助你度過。不過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條也行。例如「事情總會過去。」、「任何擊不倒我的事,會讓我變得更強壯。」關鍵在於,你必須相信它們。

資料來源﹕USA Today, Time Magazine, American Psychologist。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竹仁愛啟智中心打擊樂團展現天使樂音
希望樹數來寶
李家同:大作家的夢想
彰化世界卡通博覽會今在花博公園開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