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回教什葉派與遜尼派不和由來已久

人氣 88
標籤:

【大紀元2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鍾行憲台北特稿)伊拉克回教什葉派聖殿阿斯卡里清真寺遭人炸毀,引起的宗派暴力相向並未因政府實施宵禁而平息。雖然宗派緊張關係毫無疑問是美國領導入侵以來,伊拉克暴力不斷的一個主要因素,許多人認為單只歸咎於宗派意識是言過其實。

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教義、儀式、法律、神學和宗教組織都不同,也是回教歷史上由來最久而規模最大的分裂。

兩派最初分道揚鑣是由於西元六三二年回教先知穆罕默德辭世時,應當由誰繼任穆斯林社會領袖引起爭論。一派穆斯林遴選巴克出任領袖(caliph),但是另一派認為先知的女婿阿里才是合法的繼承人。

雖然阿里最後成為第四任穆斯林領袖,但是他的合法地位一直受到質疑並在六六一年被人謀害。然而,他的主要對手穆雅維葉繼任穆斯林領袖後,阿里派也拒絕承認他的合法性。

阿里的兒子哈山與胡笙繼續反對穆雅維葉,雙方因而爆發戰鬥。哈山在六六九年遭人毒殺,胡笙則於六八零年在卡巴拉附近的戰鬥中陣亡。

阿里、哈山與胡笙隨後都成了什葉派穆斯林相信是真主欽命的穆斯林領袖imam。imam領導的制度持續到八七八年,據說第十二任imam馬蒂當時在薩瑪拉阿斯卡里清真寺底下的一個洞穴中不知去向。

不肯相信馬蒂已死,什葉派一千一百多年來仍在阿斯卡里清真寺祈禱他重返。他們相信,這位隱藏的領袖重返會扭轉他們的命運,也將帶來神聖正義。

遜尼派拒絕接受imam領導的原則,而相信根據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集成的回教律法至高無上。

遜尼派在穆斯林世界是占多數的宗派,但是什葉派約占伊拉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遜尼派僅占百分之三十五(百分之二十為阿拉伯人、百分之十五是庫德族)。

然而,人口占多數並未帶來同樣的經濟與政治權力。遜尼派阿拉伯人反而一向是伊拉克的社會精英。

伊拉克的遜尼派是在遜尼派土耳其人的奧圖曼帝國統治中東將近四百年期間開始崛起,這種情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圖曼帝國戰敗時也未結束。

英國在一九二零年託管伊拉克時,讓遜尼派在政府與軍中擔任要職,抑制什葉派的權力。遜尼派軍官逐漸政治化後,終於在一九五八年推翻英國扶植的王室。

由於遜尼派阿拉伯精英不受影響,世俗的阿拉伯社會復興黨在五年後發動的政變也未矯正此一不平等。

對政府支持的世俗政黨不斷成長感到權利遭剝奪而逐漸擔心的什葉派,開始集結在著名教士身邊並要求政府回歸伊斯蘭原則與社會正義。

什葉派占百分之八十九的伊朗在一九七九年發動的伊斯蘭革命,激勵伊拉克什葉派反對社會復興黨,也讓總統薩達姆逐漸害怕伊拉克發生同樣的革命。

在一九八零年什葉派政治活躍分子試圖刺殺副總理後,薩達姆的回應是處決兩度領導民兵叛亂的激進什葉派教士薩德的叔叔薩德大教長。這是高級教士首次被殺。

在伊拉克稍後對鄰國伊朗宣戰時,薩達姆也加強殘暴鎮壓什葉派。成千上萬的什葉派被放逐到伊朗或遭到囚禁、刑求和殺害,政府並限制宗教儀式和朝聖活動。

到一九九一年波斯灣戰爭後,美國總統老布希鼓勵伊拉克人群起反抗薩達姆,但因缺乏美國的奧援,伊拉克南部的大規模叛變迅速遭到殘酷鎮壓。

在二零零三年推翻薩達姆政權後,遜尼派阿拉伯人至高的權力突然被掃除殆盡。美國領導的聯盟臨時管理當局執行的去社會復興黨化計畫罷黜了薩達姆培植的大部分遜尼派精英,而由什葉派取而代之。

對此憤懣的遜尼派阿拉伯人逐漸感到邊緣化,因而抵制美國擬訂的政治過程,並開始支持反對占領的好戰分子。

雖然最初的攻擊是以外國軍隊為目標,但是札夸威領導的伊拉克蓋達組織等遜尼派極端分子團體隨後也開始攻擊當權的什葉派。

部分遜尼派認為什葉派是異端宗派的看法,也使宗派殺戮愈演愈烈。叛亂分子攻擊卡巴拉、納加夫和薩瑪拉等地最重要的什葉派清真寺,並殺害許多什葉派政治人物、教士、軍警和平民。

這種攻擊顯然已將宗派緊張關係推升到新高,但它們並非伊拉克暴力迄未稍遏的唯一原因。庫德族與阿拉伯人間的族裔衝突與部落主義也導致伊拉克最近幾十年的不安定。

由於伊拉克人接納不同的意識形態並參與各種結社,政治團體對國內暴亂也難辭其咎。

此外,許多伊拉克人聲稱,他們的社會,尤其是首都巴格達,事實上大致是見聞廣博而沒有偏見的,階級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性都超過宗教。

相關新聞
胡塞襲擊引發連鎖反應 亞洲港口陷擁堵
這些人為何長壽?專家:他們有九大力量
菲律賓警告:仁愛礁爭端恐引發地區衝突
國際特赦:Shein潛在IPO將損害倫敦證交所名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